水浸纸质档案的抢救办法 在档案工作实践中,因暴雨洪水、地震、海啸、台风等突发事件导致纸质档案被水浸泡的情况时有发生,若不及时抢救,会使档案遭到严重损害。水浸后的档案需要得到迅速而正确的抢救,目的是防止档案继续受损,力争将水浸纸质档案的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应根据所具备的设备条件,合理选用适当的抢救方法。1、 去污泥处理方法由于水从外界侵入库房,档案上往往带有泥沙、泥浆、污物等,需用软毛刷蘸以洁净的清水清洗。清洗时,注意以下几点:(1)针对有泥沙处小心清洗,避免因过多清洗导致纸张起毛、起皱;(2)对染有明显污染物如油污等的档案,需单独处理并分开放置,避免污染相邻档案;(3)清洗过程中,小心搬动档案,避免二次损害;(4)将去污处理后的档案展平放置于塑料筐内,待进一步减湿干燥处理,如遇受淹档案量大,可采取冷冻保存,然后分批减湿干燥;(5)对于单页档案的去污,可放在玻璃板上,待清洗完成后,借助于玻璃板将档案从水中取出,可避免损伤纸张。2、 去湿机减湿干燥法去湿机干燥法的原理是为水浸档案创造一个持续低湿的环境并适当增加环境温度,使档案中的水分迅速蒸发以达到去湿干燥目的。这种方法要求房间密闭条件好,配备大功率的去湿机或多台小型去湿机。操作方法:在木架上,先铺上吸水纸,然后将档案展平放置,也可以根据情况,在档案内夹入吸水纸用于吸收纸张中的水分并及时更换(一次夹入吸水纸的总厚度不能超过纸质档案厚度的1/3,避免档案变形)。然后开启去湿机除湿,当被淹档案纸张含水量降至约为14%(手感稍潮)时,将案卷按一定厚度平展叠放,于其上施加一定压力,干燥至正常含水量(6%~8%)。该方法的优点是:速度快,操作方便,室内温度、湿度条件可控,档案不易起皱、变形,非常适用于珍贵档案文献的抢救,是目前应用较多的一种方法。3、 远红外干燥法将档案置于远红外干燥室内的木板或架子上,注意与远红外器保持一定距离,将干燥室温度升至60℃,一小时后逐渐降温,保持在40℃左右。干燥时,注意开启排风扇排除干燥室内档案蒸发出的水汽。档案基本干燥时(含水量约为14%),要将档案压平,再继续去湿干燥。该方法的优点是:速度快、批量大、效率高,只要温度控制得当,可以避免对纸张、字迹的影响。由于该技术需要控制温度,在应用时需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避免干燥过快,损伤纸张。4 、自然晾干法这是一种传统的干燥方法,若受灾档案数量不大,受潮程度较轻,可用此法。操作方法:准备软毛刷、排笔、毛毡、吸水纸等材料,将档案沥去明水,放在通风条件好的房间内展平放置,采用吸水纸反复撤潮,尽量去除明水,在自然晾干过程中,每天坚持翻动2次以上。还可在档案中加入吸水纸,并及时更换,也可用电风扇增强通风去湿效果。在南方某地,由于灾后供电等条件所限,采用此法处理受淹的珍贵经书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该方法干燥速度很慢,若档案受灾严重,含水量过高,不适宜采用此法。对于单页档案或较薄的档案文件,最好是将其平放在干净的吸水纸上,勤换吸水纸以加快干燥速度,快干时也需加压,使之平展。水浸纸质档案的抢救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能急功近利。许多档案库房发生档案被水浸后,立即将水浸纸质档案放在低温冷冻柜(库)进行冷冻,一方面可以防止潮湿导致微生物的孳生,另一方面水浸档案放入底部有孔的塑料筐中进行冷冻,在低温下沥水,为下一步抢救赢得时间。但是在从冷库中取出档案时,一定要考虑所提供抢救空间的容量,要分批取出,再进行缓冲或减湿干燥;不能着急过多取出存放在没有抢救条件的空间,这样容易造成纸张的生霉和二次损害。
16 2021-07
档案的价值 1、第一价值与第二价值第一价值:是档案对于其形成者所具有的价值,其价值主体是档案形成者。第二价值:是档案对于社会利用者所具有的价值,其价值主体主要是非档案形成者。一般来讲第一价值的实现是在各单位档案室,第二价值的实现是在档案馆。2、现实价值与长远价值现实价值:是指档案对当前社会活动所起的作用,也称现行价值。现行价值的主体是档案形成者及其相关组织和个人,社会活动包括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宗教、社会事务等当下社会生活方方面面。长远价值:是指档案除了能为现实工作、学习和生活提供有关服务外,还将对未来产生影响,能在未来对社会各方面产生作用。长远价值对象由档案形成者扩展到社会各方面,时间由当前延伸向遥远的未来。如:记载历史、传承文明、服务未来  ; 对历史负责、为现实服务,替未来着想;功在当下,利在千秋;今世赖之以知古,后世赖之以知今。3、凭证价值凭证价值:又称证据价值,是指档案可以成为法律诉讼、争端处理、权属确认、责任区分等活动的有效凭据。主要缘于档案的本质属性原始记录性。这种原始记录性是以内容的真实性和当时当事人历史的手迹、原始标记为保证的,能经得起科学的、历史的检验。4、情报价值情报价值:档案具有知识性和信息性,因此档案具有参考价值即情报价值。档案与报刊、图书、资料等是一种参考资料、情报资料,其具有原始性、可靠性的情报资源。档案内容或许是不完整的、不真实的,甚至有造假的成分,但档案留下了当事人的行为痕迹,反映了档案形成者的认识水平和原来的意图,是真实的历史记录,具有可靠的情报价值。5、利用价值和保存价值利用价值:针对档案的具体用途而言,指档案对具体的利用者有具体的意义和作用。(例如:学籍档案对学生升学、谋职或出国留学起到一定的证据和参考作用。)档案的利用价值具有多种具体形态、多层次,不同价值主体、不同阶段,其具体利用价值不同。保存价值:是指档案是否具有被保存的意义,通过保存时间的长短来体现。因此档案的保存价值就是指档案利用价值的时间限度,其外在体现就是档案的保管期限。关系:利用价值是保存价值的基础,保存价值是利用价值的时间限度,保存价值实质上是利用价值大于其保管的代价。
10 2021-06
档案工作的基本原则 档案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便于社会各方面的利用。1、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档案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是我国档案工作的组织原则和管理体制,也是我国档案工作的一大特点。A、档案事业由党和政府领导,在中央一级有国务院领导,主管全国档案事业,实行统筹规划、组织协调,统一制度,监督和提导。B、地方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在同级人民政府领导(省委办公厅、市委办公厅)。C、国家所有的档案实行统一制度、分级负责集中管理与保管,即国家机关和组织形成的档案定期向本单位档案机构或档案人员移交,集中保管,不得据为己有,按照国家规定,定期赂同级综合档案馆移交档案。2、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维护档案完整与安全,是档案工作的最基本要求,只有保证档案的完整与安全,才能为档案工作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A、维护档案完整:包括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B、维护档案安全:包括档案实体安全与档案内容安全两个方面。档案完整与安全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只有维护档案的完整,才能有效保证档案的安全,反之维护档案的安全,才能真正确保档案完整,双方互为影响、互为因果。3、便于社会各方面利用便于社会各方面对档案的利用,满足社会对档案的需要, 是档案工作的根本目的。因此,是否便于社会各方面对档案的利用,是检验档案工作效果的重要标准。档案工作做得是否有成效,主要是用档案工作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来衡量。档案工作的最基本原则,影响和决定着档案工作各个环节的一切具体原则和方法。在档案工作中,必须始终遵循这个基本原则,才能使档案工作正常进行,健康地发展。核心: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组织保证)条件:维护档案完整与安全(物质条件)目的:便于社会各方面利用(根本宗旨)三者关系:三者缺一不可,前二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
01 2021-06
档案鉴定理论的主要观点 1、德国档案学家迈斯奈尔在近代档案鉴定理论上作出了开创性贡献。“高龄案卷应当受到尊重”的思想,改变了过去各国销毁古老文件、保留近期文件的习惯做法,带动各国相继确定档案的“禁毁年限”。如:英国1660年、法国1830年、美国1861年,  提出了档案鉴定的原则与标准,改变了近期各国粗线条的传统做法,提出了档案来源是最重要的鉴定标准之一,是对来源原则在鉴定领域的首次肯定。            2、英国:20世纪20年代“行政官员决定论”        代表人物是英国档案学者詹金逊。他的核心思想是档案人员不宜参与文件的鉴定和销毁,鉴定应当由行政官员自行决定。        一方面他认为文件是行政活动和事务处理的原始证据,不能允许后来的加工整理者进行人为干预,否则文件的原始性就遭到损害。另一方面他认为档案人员参与文件鉴定会玷污档案作为原始证据的神圣和妨碍档案保存目的。        詹金逊的“行政官员决定论”是一种古典的鉴定观,是保守的。        3、波兰:20世纪30年代“职能鉴定论”        波兰学者卡林斯基在德国学者迈斯奈尔的理论基础上提出“职能鉴定论”。        他认为档案文件的价值大小和保管期限的长短,与形成机关的地位高低和职能重要性成正比。他把档案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最高行政机关的文件,一般应永久保存;另一类是低级机关的文件,只需保存一定时期后就可以销毁。         “职能鉴定论”有一定的科学性和普遍性,但其局限性与片面性也很明显。        4、美国:20世纪50年代“文件双重价值论”        美国档案学者谢伦伯格提出“文件双重价值论”,认为公共文件具有两种不同的价值:        一、原形成机关的第一价值;体现行政管理价值、法律价值、财务价值和科学价值。由形成机关的行政官员鉴定。        二、对其他机关和个人利用的第二价值;体现证据价值和情报价值。由档案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完成鉴定。谢伦伯格被誉为“美国档案鉴定理论之父”。        5、美国:20世纪60-70年代“利用决定论”        是谢伦伯格以后的美国档案学者提出的,他们的核心观点是学者特别是历史学家的实际利用和预期利用视为鉴定档案的最重要标准,鼓吹第二价值决定档案的根本性质。“利用决定论”后来遭到美国档案学者的批评和否定。        6、欧美国家:20世纪80-90年代“宏观鉴定论”也称“新职能鉴定理论”        德国档案学者汉斯·布姆斯70年代初提出“社会分析与职能鉴定论”,90年代末基本成熟,其理论核心是文件形成者职能来体现社会价价值。        美国的“文献战略”是由档案学者海伦·塞穆尔斯提出,最初核心是以文件主题作为主要鉴定标准,到90年代初完善为依据文件形成机关的职能来判断档案的价值。        加拿大“宏观鉴定战略”是加拿大学者特里·库克20世纪80年代提出。表现方法为以文件有机联为基础、以文件来源为中心,分析和鉴定文件形成机关职能、计划、活动和业务的重要性。        荷兰“宏观鉴定方法”,依据文件的形成背景和所属部门职能鉴定文件,采用了“三方咨询”(政府机构专家、文件管理者及档案专家)和“民众评价”(考虑和参考民众的意见和建议)。        澳大利亚“宏观鉴定方法”,提出职能分析和利益相关者评估。    
13 2021-05
档案利用由封闭到开放 一、奴隶社会时期:档案封闭利用  档案封闭利用批的是不向社会公众开放的情况下,少数人经特许对档案的利用。档案在古代是统治者维护其统治地位的武器,利用档案是为了强化政权,利用档案被严格限制在档案管理的官吏及国王特许的少数人。档案利用封闭体现在藏档于密室、用档于密室,为国王和王室服务。档案人员是“ 特权的保护人”。二、封建社会时期:档案利用向开放的转变15、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历史学家对档案文献产生兴趣,用于历史研究,档案不仅要面向政府,还要面向科学研究者,历史学家得到特许权可以利用档案。1790年,法国成立了第一个近现代意义的向公众开放的国家档案馆。1794年,法国颁布了第一部专门的档案法《穑月七日档案法令》,宣布法国所有档案馆实行档案开放原则,在由限制和监督的条件下在档案馆利用档案,开启了档案从封闭走向开放,由少数人特权向公众权利转变。三、近代时期:档案开放利用与开放原则1794年《人权宣言》指出:“ 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 ”。档案开放原则被誉为“ 档案的人权宣言 ”,也宣布了档案人员不再是” 特权的保护人 “,而是公众提供档案利用的服务人员。法国历史学家郎格鲁1898年出版《历史研究导论》指出:档案开放的原则改变了档案馆的性质,使档案馆从旧制度下的机密机构,变成了为社会全体公民的利益和权利服务的公开机构,开创了档案利用的崭新模时代,使档案利用由单一的行政利用扩展到科学利用。四、现当代时期:档案利用进入信息资源开发和共享的时代开放档案是实现档案潜在价值的途径,是把档案的有用性和可用性变成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途径。档案是一种重要的信息资源,档案开放原则被各国接受,因此提出了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实现档案信息的开发和共享,档案利用显现出了新的特点:一是利用档案所属年代前移,引发制定档案封闭期和档案限制利用政策;二是利用目的多样化,涉及众多研究领域;三是需要大量数据信息资料;四是获取信息从本国档案馆转向别国档案馆;五是信息民利用从手工摘抄转向数字阅读、下载和传递,带来电子文件真实性、完整性、安全性与可用性的问题;六是《信息自由法令》的颁布加快了档案解密的步伐;七是个人利用者转向群体利用者,有组织的摘取大量信息和数据进行课题研究。
22 2021-04
当前第1页 共1页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