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文件归档 电子文件归档时间 《电子文件管理暂行办法》 中办国办厅字〔2009〕39 号)规定:电子文件应当在办理完毕后实时或定期归档,定期归档应当在第二年6月底前完成。  实时归档:采用在线归档方式;  定期归档:采用在线归档方式或离线归档方式;例如:办公系统中上级来文在流转、传阅、办理完毕后即刻归档,而发文在正式定稿或发布时即刻归档。双套制管理时电子文件办理完毕后实时归档,纸质文件可定期归档。电子文件归档要求1、电子文件归档工作要求(1)贯彻“前端控制”和“全程管理”的思想。(2)电子文件归档中质量检查与技术检测工作同步。主要指电子文件真实性、完整性、可用性。2、电子文件归档质量要求(1)真实性:要求归档电子文件必须是当人当事形成的,符合归档要求的标准格式且为准确版本。(2)完整性:要求归档电子文件及其相关文件齐全,元数据完备,且文件与相关文件、元数据的链接手段有效。(3)可用性:要求归档电子文件在长期保管过程中能够正常找到、显示和阅读,没有丢失和差错。3、电子文件归档程序要求(1)逻辑归档方式:形成部门给文件加上归档标识,系统自动将归档信息提示给档案部门,档案部门给归档文件加上相应的档案管理信息,限定操作权限,防止文件被随意篡改。(2)物理归档方式:移交双方按照《电子文件归档登记表》清点归档材料,对归档文件进行全面的检查验收,在确认归档文件技术状况合格、相关材料齐全后,双方签字盖章,各留一份,保存备查。对于双套归档的应履行纸质文件的归档手续。电子文件的鉴定常用的鉴定概念是文件的价值鉴定,即按照一定的方法和原则,判断文件的现实和历史价值,确定其保管期限。电子文件价值鉴定方法电子文件的处置电子文件的处置方法1、销毁电子文件销毁是指消除或删除文件,使之无法恢复的过程。一是信息销毁:将失去利用和保存价值的电子文件数据内容,通过某种科学的方法擦除,使其无法复原,避免信息的泄漏。二是载体销毁:将电子文件存储载体连同其记录的数据通过某种方式灭失。电子文件销毁技术的分类方法:① 按载体来分,可分为磁性销毁、电子半导体及其记录数据的销毁、光盘及其记录数据的销毁三类。② 按销毁对象分,可分为绝密数据销毁、机密数据销毁、秘密数据销毁和一般敏感数据的销毁。③ 按销毁方式分,可分为软销毁和硬销毁两种。软销毁也称逻辑销毁,通过数据覆盖等软件方式销毁数据;硬销毁也称物理销毁和化学销毁,物理销毁通过消磁、熔炉焚化、熔炼、外力粉碎、研磨磁盘表面等方法;化学销毁通过化学药品腐蚀、溶解、活化剥离等方法。2、续存续存是指电子文件继续保存在形成文件的机构中,机构拥有文件实体的保管权和信息的管理权。续存方式如下:① 保存在文件管理系统中;② 脱机保存;通过磁带和光盘保存。③ 缩微;④ 转换成纸质文件;⑤ 迁移;迁移到新的系统中。3、移交移交是指机构将电子文件转交给其他机构保存,根据情况的不同,机构可以单独将文件实体或文件信息的管理职责转交给其他机构,也可以将两者一起转交。具体方式有:① 移交档案馆;属于档案馆收集范围的电子文件应按照相关规定及时移交给档案馆保存,主要是管理职责的移交。实体文件可转交档案馆,也可由形成机构保存。② 随业务的移交而移交;当机构合并、拆分、改制时,有关电子文件需要随相关业务的移交而移交。
08 2021-05
科技档案鉴定工作 档案数字化,是指利用数据库技术、数据压缩技术、高速扫描技术等技术手段,将纸质文件、声像文件等传统介质的文件资料和已归档保存的电子档案,系统组织成的具有有序结构的档案数字信息库。与纸质档案等传统介质的档案资料相比,数字化档案资料具有节省档案存储空间、缓解档案原件频繁使用磨损、提高信息检索速度、加强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等方面的优势。近年来,档案数字化工作在党政机关推进较快,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暴露出管理上的安全风险隐患。保密行政管理部门在案件查处工作中发现,部分机关单位在档案数字化工作中违反保密法律法规规定操作,导致失泄密案件时有发生。档案数字化工作按流程可以分为生成、流转、存储、利用4个环节,其中存在很多共性的失泄密隐患。一、档案数字化工作中常见的失泄密环节01生成环节:违规外包扫描案例1:2014年10月,有关部门检查发现,某部档案管理系统服务器上存有大量涉密文件扫描件,档案室1台连接互联网的计算机存有该部涉密档案扫描文件。经查,2014年4月,承担该部档案数字化工作的甲公司工作人员何某,因担心以前由乙公司(在甲公司之前接受委托负责该部档案数字化工作)扫描整理的有关文件扫描件在新程序下读取遇到问题导致数据损坏,便私自将全部原始数据备份保存在了档案服务器的D盘上,准备运行正常后删除。2014年4月档案管理软件系统升级后,系统中的图片文件命名需重新进行统一后才能正常使用,何某在帮助修改涉密扫描件文件名时,违规在连接互联网计算机上操作,且修改完成后忘记及时删除,导致泄密。案件发生后,有关单位对何某予以辞退,甲公司项目负责人王某调离数字化项目组,职务降为副职,扣发3个月奖金;对该部保密办主任某通报批评,并取消当年评优资格。评析:档案数字化工作大都是对纸质档案进行扫描加工,这项工作通常由档案管理部门外包给有关公司进行。这其中,外包公司是否具备处理涉密档案资料的相关资质、档案管理部门是否对数字化工作进程进行了全程监督管理、是否完整记录数字化工作的各个环节以备倒查,对于保密管理至关重要。上述案例中,正是档案管理部门未对外包公司进行保密审查和监管,对数字化工作不闻不问,为最终的泄密埋下了隐患。02流转环节:档案数字化资料流转不登记案例2:2016年8月,有关部门在工作中发现,1份标注“机密”的文件资料在某微信群中传播。经查,发布者系某省档案局服务人员孙某,该局在当年的档案数字化工作中,在对原始纸质档案资料进行拆封扫描的过程中,因现场工作人员的疏忽,未对档案的复原逐项检查,导致涉案文件落在数字化现场。孙某清理卫生时发现涉案文件内容与其儿子工作有关,遂将其拍成图片格式,发在家庭微信群中,造成泄密。案件发生后,有关部门对孙某作出辞退处理,给予该档案局数字化工作负责人高某党内严重警告处分。评析:档案数字化工作具有数量大的特点,往往需要多人同时进行,要求对原始档案的拆封和复原严格登记造册,做好记录,交接过程也要认真进行清点,并出具相关手续。上述案例中,作为数字化工作负责人的高某,未制定和实施严密的数字化工作安全制度,原始档案的出库入库也未进行仔细检查,直至涉案文件被上传至微信群才恍然大悟。03存储环节:存储载体丢失案例3:2015年12月,某市档案局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发现,在对相关档案资料进行现场数字化工作结束后,存储档案数据的1个移动硬盘下落不明,随即向上级档案局和该市国家保密局报告。经该省国家保密局对硬盘内的备份数据进行密级鉴定,硬盘存储的档案资料中包括1份机密级、1份秘密级国家秘密。案件发生后,有关部门对该档案局数字化加工场所现场负责人胡某、李某作出辞退处理,并在单位内部开展保密整改。评析:上述案例暴露出有关档案部门保密工作缺乏全程性、跟踪性的问题,胡某和李某作为数字化加工现场负责人,一方面未能妥善保管涉密移动硬盘,另一方面未对档案数字化工作场所的保密管理采取相应措施,导致存储硬盘丢失后无迹可寻。提前安装监控录像设施、加强对进出档案数字化场所人员的检查,能够最大限度地避免此类案件的发生。04利用环节:违规复制扩散案例案例:2002年12月,有关部门监控发现,两份秘密级档案资料通过互联网电子邮件被传递。经查,发件人系某州档案局职工李某,其好友印某和刀某以要写论文为由,向李某索要有关方面的档案资料。李某利用职务之便,在档案局系统中找到7份相关档案资料(其中包括2份秘密级国家秘密),并擅自导出至非涉密电脑,通过互联网电子邮箱传递给印某,随后印某转发给刀某,造成泄密。案件发生后,有关部门给予李某留党察看一年、行政记大过处分。评析:上述案例一方面暴露出有的档案部门工作人员保密意识薄弱、责任心不强等问题,另一方面也能看出数字化档案资料易于复制和传播、且不容易被监控的缺陷。与传统纸质等其他介质的档案资料一样,涉密的数字化档案资料同样应该被严格控制知悉范围,很多别有用心的人正是利用其形式虚拟化的特点,非但不尽职尽责对数字化档案资料进行妥善保管,反而“监守自盗”,以为没有实体档案的流转,就不会留下“罪证”。同时也提醒档案部门要建立后台管理机制,数字化档案资料的使用要“有迹可循”,并严格控制工作人员相关权限,堵住非法复制、传播的口子。二、档案数字化泄密案件反映出的问题01工作人员缺乏“两识”。一是档案数字化工作人员缺乏基本的保密意识和常识,档案管理部门认为外包公司具备保密资质且只是暂时参与相关工作,仅对原始档案资料进行扫描归档不会出保密问题,未按要求对相关人员进行保密教育和提醒;外包公司人员则管理松懈,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甲乙双方思想上的麻痹大意,直接为最终的泄密埋下隐患。二是认知偏差,数字化档案资料是以二进制代码的形式存储在信息载体的,具有形式虚拟的特点,同时,复制和传播数字化档案资料简单便捷,而且进程容易在计算机技术的“掩护”下清除痕迹,有的档案部门工作人员错误地以为电子版的档案资料可以随便复制、共享使用,便“监守自盗”,造成国家秘密知悉范围扩大,最终导致泄密。02外包监管严重缺位。档案数字化工作一般外包给专业公司进行,有的档案管理部门没有对有关公司资质、人员等信息进行审查,当起了“甩手掌柜”,既不规定数字化工作的场所,也不派专人或采取安装摄像头等技术手段对数字化过程进行全程监管,甚至对相关的数字化设备也不进行安全检查,使国家秘密处于危险境地,随时可能失控,自认为“高枕无忧”,实则“危机四伏”。03成果流转“予取予求”。一是档案数字化过程中对于原始档案的管理,出库和入库、拆封和复原等环节没有交接手续,也不逐卷核对是否一一对应,不仅会给“有心之人”提供可乘之机,也不利于数字化效率的提升。二是完成数字化的档案资料在使用过程中,有的人随意复制和打印,缺乏完善的后台管理机制,没有建立相关台账,出事后做不到对数字化档案的操作“有迹可循”,为违规和泄密行为留下实施空间。三、对加强档案数字化保密管理的警示01开展档案数字化专项保密教育。档案数字化工作中暴露出来的保密问题本质上是人的问题,只有使有关人员主观上认识到档案数字化涉及保密工作的重要性、掌握并践行保密工作的知识和技能,才能为档案数字化工作中扎紧保密的笼子、确保国家秘密安全奠定坚实基础。要加强对档案数字化工作人员的安全保密教育和技能培训,重点从档案数字化的重要性、常见的失泄密情形、保密管理要求等方面,结合生动的案例开展教育培训,确保相关工作人员树立强烈的保密意识,掌握基本的保密常识。02强化档案数字化全过程保密监管。一是要按照国家档案局印发的《档案数字化外包安全管理规范》要求,慎重选择外包公司开展数字化工作,涉及涉密档案资料的数字化必须在专门场所进行,加工场所要安装监控设备,并派专人全程监管。对于扫描仪、打印机等设备也要做好技术防范工作。二是对存储涉密数字化档案资料的计算机等信息设备采取物理隔离措施,并严格看管,禁止接入互联网。三是对参与档案数字化工作的人员做好身份审核、登记等工作,参与涉密档案数字化工作的人员还须具备涉密背景。对相关人员承担档案数字化工作的具体安排要严格记录在案,确保监管的可追踪性。03规范档案数字化成果管理。一是档案数字化工作中要做好交接手续,严格清点相关文件资料,确保不丢件、不错件。加工完成的数字化档案资料要认真整理、登记后及时存入专用存储设备中。二是存储数字化档案的信息存储设备、系统要建立完善的后台管理机制,相关数字化资料的查阅、复制、打印等操作要有记录,做到“有据可查”。尤其是对于存储涉密数字化档案资料的存储设备要专机专用,禁止移动存储介质随意插入,定期检查,数据的调取使用要严格履行审批流程,确保数据安全。三是要加强对数字档案的安全防护,严格区分数字档案涉密与非密,并定期进行检查。同时,按照《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等有关制度,做好相关数字档案的备份工作。
15 2021-04
档案信息化规划的需求 现代档案工作面临着四大难题:一是整理、接收和保管电子文件,并确保电子文件的真实、完整和有效;二是馆藏档案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并提供网络化的服务利用;三是传统介质档案与电子档案将在较长的时期内共存,如何实现统一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四是有些历史档案介质已经无法利用传统保护技术实现永久保存,对这些档案和所反映的信息必须利用现代化手段加以保存。档案行政体制改革、档案管理模式的变革、档案服务机制的创新对档案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一、电子文件归档的业务需求随着计算机在人们管理、生产、生活领域的广泛应用,利用计算机创建和处理文件成为必然趋势和普遍现象,大量电子文件的归档成为现实需求,国家档案局6号令已明确要求对电子文件进行归档;《电子签名法》规定了电子签名的法律效力;国家还将制定相应的法律明确电子文件的凭证和法律作用,电子文件将成为新的“历史的真实记忆”,电子文件的归档成为档案管理和档案工作者新的工作内容、新的工作任务。二、馆藏档案数字化的业务需求传统载体的档案以纸质档案为主,是实物存储的形式,其惟一性保证了档案的凭证作用,但由于不同时代纸质等档案载体质量不一、保管的条件不一、档案保护技术有限,特别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多次反复的利用,势必对馆藏档案造成损失,也必然对馆藏档案的利用产生局限。馆藏档案的数字化处理可以很好地解决有效保护实物档案与更充分地利用档案信息的问题。同时,对于那些在档案机构馆藏且无法应用传统保护技术实现永久保存的实物档案、介质档案以及散存在民间损坏严重的历史档案,也只能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处理,至少可以将其信息内容保存下来。三、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需求档案的真正价值在于对档案信息的利用,信息社会对档案信息的依赖将显得更加明显,档案信息是信息社会的核心资源,档案信息广泛、深入的开发利用将对信息社会的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信息资源将改变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管理档案信息能够实现开发、共享档案信息和对档案信息进行知识化管理、社会化开放,档案的价值才会得到更充分的体现。四、档案工作现代化管理的需求档案工作现代化的意义重大而深远,他能够大大提高档案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促进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推动我国档案事业迅速发展。实施档案工作现代化管理是因为:(1)社会发展的需求。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一个信息化社会,知识和信息越来越成为比实物资产和传统能源更为重要的资源,对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为此,社会要求专门的信息部门能以较高的存储、处理和控制信息的能力,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档案部门作为掌握信息资源的重要机构,必须采用各种先进技术和设备,实现档案工作现代化。(2)经济发展的需求。档案这一宝贵的信息资源,在社会各行各业中具有特殊作用,是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基础性资源。当今社会,人们对获取信息资源的基本要求是迅速、准确。计算机网络等现代技术在档案工作中的应用,将会大大提高档案部门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而能够高速、及时、准确、全面地向档案利用者提供服务。(3)档案事业发展的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档案工作的科学文化性质越来越突出,社会服务效果对于档案工作的存在和发展也产生着越来越深刻的影响。如果档案事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不能卓有成效地为社会服务,档案事业在未来信息业的竞争中将处于不利地位。更为重要的是,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将由此受到严重的不良影响。因此,只有以现代化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来提高档案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档案事业在社会发展中才能获得应有的地位,发挥应有的作用,档案事业本身才有光明的发展前途。(4)档案工作发展的需求。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深化,档案工作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是档案数量剧增;二是新型信息介质和记录方式的档案不断出现。同时,随着时间的流逝和档案的急剧增长,人为和自然因素的影响以及保管条件欠缺和不当,档案损坏程度日益加剧。因此,档案工作现代化成为适应上述发展变化的必然。
10 2021-04
数字档案馆建设 (一)数字档案馆的含义和主要特点(1)含义  2010年国家档案局颁布的《数字档案馆建设指南》的概念:数字档案馆是指各级各类档案馆为适应信息社会日益增长的对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利用需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数字档案信息进行采集、加工、存储、管理,并通过各种网络平台提供公共档案信息服务和共享利用的档案信息集成管理系统。2014年国家档案局发布的《电子档案管理基本术语》(DA/T 58-2014)概念:数字档案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电子档案及其他数字资源进行采集、存储、管理,并通过各种网络平台提供利用的档案信息集成管理体系。(2)特点① 数字档案馆的本质特征是具备一个收集、管理、共享利用数字档案信息的系统。② 该系统的管理对象以数字档案(包括原生性电子文件和转化型数字档案)为主,也可以包括其他类型信息。③ 数字档案馆的建设主体可以是一个实体档案馆、多个档案馆,可以是非传统档案保管机构,如图书馆等文化单位、公益性组织等,也可以是以上多种性质的单位的集合体。(3)数字档案馆的类型① 按层次分: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数字档案馆。② 按管理部门分: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团体和个人数字档案馆。③ 按管理对象和功能定位:电子文件长期保存型和历史档案共享服务型。④ 按系统建设方式:独立式(自已建设)、集中式(一家建设,多家机构使用)。⑤ 按覆盖范围:集中式数字档案馆又分为中央级、区域性、行业性等多种形式。如:行业性(中国联通依托联通私有云的全国统一的数字档案馆系统)、区域性(北京市数字档案馆打造北京市档案行业云,建设市区两级数字档案馆系统)(4)数字档案馆的功能模型ISO 14721 OAIS开放式档案管理系统(5)数字档案馆建设内容(二)数字档案馆与实体档案馆之间的关系数字档案馆与现行实体档案馆之间的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点:1、现行实体档案馆的馆藏档案是数字档案馆形成的基础;2、数字档案馆的出现对现行实体档案馆的馆藏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3、数字档案馆为现行实体档案馆提供了新的管理和服务机制。因此,数字档案馆与实体档案馆之间不是替代关系,而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如果没有实体档案馆,数字档案馆就失去了一个重要的信息源泉;反之,没有数字档案馆提供的信息环境,实体档案馆就不可能突破原有的工作局限,实现更大范围内的档案信息服务。可见,数字档案馆的建设需要以实体档案馆作为基础;而数字档案馆的建设也可为实体档案馆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新的机遇。
09 2021-04
科技档案鉴定工作 档案数字化,是指利用数据库技术、数据压缩技术、高速扫描技术等技术手段,将纸质文件、声像文件等传统介质的文件资料和已归档保存的电子档案,系统组织成的具有有序结构的档案数字信息库。与纸质档案等传统介质的档案资料相比,数字化档案资料具有节省档案存储空间、缓解档案原件频繁使用磨损、提高信息检索速度、加强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等方面的优势。近年来,档案数字化工作在党政机关推进较快,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暴露出管理上的安全风险隐患。保密行政管理部门在案件查处工作中发现,部分机关单位在档案数字化工作中违反保密法律法规规定操作,导致失泄密案件时有发生。档案数字化工作按流程可以分为生成、流转、存储、利用4个环节,其中存在很多共性的失泄密隐患。一、档案数字化工作中常见的失泄密环节01生成环节:违规外包扫描案例1:2014年10月,有关部门检查发现,某部档案管理系统服务器上存有大量涉密文件扫描件,档案室1台连接互联网的计算机存有该部涉密档案扫描文件。经查,2014年4月,承担该部档案数字化工作的甲公司工作人员何某,因担心以前由乙公司(在甲公司之前接受委托负责该部档案数字化工作)扫描整理的有关文件扫描件在新程序下读取遇到问题导致数据损坏,便私自将全部原始数据备份保存在了档案服务器的D盘上,准备运行正常后删除。2014年4月档案管理软件系统升级后,系统中的图片文件命名需重新进行统一后才能正常使用,何某在帮助修改涉密扫描件文件名时,违规在连接互联网计算机上操作,且修改完成后忘记及时删除,导致泄密。案件发生后,有关单位对何某予以辞退,甲公司项目负责人王某调离数字化项目组,职务降为副职,扣发3个月奖金;对该部保密办主任某通报批评,并取消当年评优资格。评析:档案数字化工作大都是对纸质档案进行扫描加工,这项工作通常由档案管理部门外包给有关公司进行。这其中,外包公司是否具备处理涉密档案资料的相关资质、档案管理部门是否对数字化工作进程进行了全程监督管理、是否完整记录数字化工作的各个环节以备倒查,对于保密管理至关重要。上述案例中,正是档案管理部门未对外包公司进行保密审查和监管,对数字化工作不闻不问,为最终的泄密埋下了隐患。02流转环节:档案数字化资料流转不登记案例2:2016年8月,有关部门在工作中发现,1份标注“机密”的文件资料在某微信群中传播。经查,发布者系某省档案局服务人员孙某,该局在当年的档案数字化工作中,在对原始纸质档案资料进行拆封扫描的过程中,因现场工作人员的疏忽,未对档案的复原逐项检查,导致涉案文件落在数字化现场。孙某清理卫生时发现涉案文件内容与其儿子工作有关,遂将其拍成图片格式,发在家庭微信群中,造成泄密。案件发生后,有关部门对孙某作出辞退处理,给予该档案局数字化工作负责人高某党内严重警告处分。评析:档案数字化工作具有数量大的特点,往往需要多人同时进行,要求对原始档案的拆封和复原严格登记造册,做好记录,交接过程也要认真进行清点,并出具相关手续。上述案例中,作为数字化工作负责人的高某,未制定和实施严密的数字化工作安全制度,原始档案的出库入库也未进行仔细检查,直至涉案文件被上传至微信群才恍然大悟。03存储环节:存储载体丢失案例3:2015年12月,某市档案局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发现,在对相关档案资料进行现场数字化工作结束后,存储档案数据的1个移动硬盘下落不明,随即向上级档案局和该市国家保密局报告。经该省国家保密局对硬盘内的备份数据进行密级鉴定,硬盘存储的档案资料中包括1份机密级、1份秘密级国家秘密。案件发生后,有关部门对该档案局数字化加工场所现场负责人胡某、李某作出辞退处理,并在单位内部开展保密整改。评析:上述案例暴露出有关档案部门保密工作缺乏全程性、跟踪性的问题,胡某和李某作为数字化加工现场负责人,一方面未能妥善保管涉密移动硬盘,另一方面未对档案数字化工作场所的保密管理采取相应措施,导致存储硬盘丢失后无迹可寻。提前安装监控录像设施、加强对进出档案数字化场所人员的检查,能够最大限度地避免此类案件的发生。04利用环节:违规复制扩散案例案例:2002年12月,有关部门监控发现,两份秘密级档案资料通过互联网电子邮件被传递。经查,发件人系某州档案局职工李某,其好友印某和刀某以要写论文为由,向李某索要有关方面的档案资料。李某利用职务之便,在档案局系统中找到7份相关档案资料(其中包括2份秘密级国家秘密),并擅自导出至非涉密电脑,通过互联网电子邮箱传递给印某,随后印某转发给刀某,造成泄密。案件发生后,有关部门给予李某留党察看一年、行政记大过处分。评析:上述案例一方面暴露出有的档案部门工作人员保密意识薄弱、责任心不强等问题,另一方面也能看出数字化档案资料易于复制和传播、且不容易被监控的缺陷。与传统纸质等其他介质的档案资料一样,涉密的数字化档案资料同样应该被严格控制知悉范围,很多别有用心的人正是利用其形式虚拟化的特点,非但不尽职尽责对数字化档案资料进行妥善保管,反而“监守自盗”,以为没有实体档案的流转,就不会留下“罪证”。同时也提醒档案部门要建立后台管理机制,数字化档案资料的使用要“有迹可循”,并严格控制工作人员相关权限,堵住非法复制、传播的口子。二、档案数字化泄密案件反映出的问题01工作人员缺乏“两识”。一是档案数字化工作人员缺乏基本的保密意识和常识,档案管理部门认为外包公司具备保密资质且只是暂时参与相关工作,仅对原始档案资料进行扫描归档不会出保密问题,未按要求对相关人员进行保密教育和提醒;外包公司人员则管理松懈,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甲乙双方思想上的麻痹大意,直接为最终的泄密埋下隐患。二是认知偏差,数字化档案资料是以二进制代码的形式存储在信息载体的,具有形式虚拟的特点,同时,复制和传播数字化档案资料简单便捷,而且进程容易在计算机技术的“掩护”下清除痕迹,有的档案部门工作人员错误地以为电子版的档案资料可以随便复制、共享使用,便“监守自盗”,造成国家秘密知悉范围扩大,最终导致泄密。02外包监管严重缺位。档案数字化工作一般外包给专业公司进行,有的档案管理部门没有对有关公司资质、人员等信息进行审查,当起了“甩手掌柜”,既不规定数字化工作的场所,也不派专人或采取安装摄像头等技术手段对数字化过程进行全程监管,甚至对相关的数字化设备也不进行安全检查,使国家秘密处于危险境地,随时可能失控,自认为“高枕无忧”,实则“危机四伏”。03成果流转“予取予求”。一是档案数字化过程中对于原始档案的管理,出库和入库、拆封和复原等环节没有交接手续,也不逐卷核对是否一一对应,不仅会给“有心之人”提供可乘之机,也不利于数字化效率的提升。二是完成数字化的档案资料在使用过程中,有的人随意复制和打印,缺乏完善的后台管理机制,没有建立相关台账,出事后做不到对数字化档案的操作“有迹可循”,为违规和泄密行为留下实施空间。三、对加强档案数字化保密管理的警示01开展档案数字化专项保密教育。档案数字化工作中暴露出来的保密问题本质上是人的问题,只有使有关人员主观上认识到档案数字化涉及保密工作的重要性、掌握并践行保密工作的知识和技能,才能为档案数字化工作中扎紧保密的笼子、确保国家秘密安全奠定坚实基础。要加强对档案数字化工作人员的安全保密教育和技能培训,重点从档案数字化的重要性、常见的失泄密情形、保密管理要求等方面,结合生动的案例开展教育培训,确保相关工作人员树立强烈的保密意识,掌握基本的保密常识。02强化档案数字化全过程保密监管。一是要按照国家档案局印发的《档案数字化外包安全管理规范》要求,慎重选择外包公司开展数字化工作,涉及涉密档案资料的数字化必须在专门场所进行,加工场所要安装监控设备,并派专人全程监管。对于扫描仪、打印机等设备也要做好技术防范工作。二是对存储涉密数字化档案资料的计算机等信息设备采取物理隔离措施,并严格看管,禁止接入互联网。三是对参与档案数字化工作的人员做好身份审核、登记等工作,参与涉密档案数字化工作的人员还须具备涉密背景。对相关人员承担档案数字化工作的具体安排要严格记录在案,确保监管的可追踪性。03规范档案数字化成果管理。一是档案数字化工作中要做好交接手续,严格清点相关文件资料,确保不丢件、不错件。加工完成的数字化档案资料要认真整理、登记后及时存入专用存储设备中。二是存储数字化档案的信息存储设备、系统要建立完善的后台管理机制,相关数字化资料的查阅、复制、打印等操作要有记录,做到“有据可查”。尤其是对于存储涉密数字化档案资料的存储设备要专机专用,禁止移动存储介质随意插入,定期检查,数据的调取使用要严格履行审批流程,确保数据安全。三是要加强对数字档案的安全防护,严格区分数字档案涉密与非密,并定期进行检查。同时,按照《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等有关制度,做好相关数字档案的备份工作。
08 2021-04
当前第1页 共1页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