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培训课程

新闻 政策 MORE+

images/index/s3-img.png
解码中央档案馆档案资料保管部党建和业务工作融合之路 2024-03-28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中央档案馆国家档案局在党建工作做得好、有一定成效的基层党组织设立党建创新示范点,成为带动基层党建工作全面提升的有力抓手。本报4版开设《党建引领》栏目,介绍各示范点的典型经验做法,供借鉴参考。    中央档案馆档案资料保管部有“两多”——红色档案多、共产党员多,具备党建和业务工作深度融合的天然优势。但天然不等于必然,一名党员的党性并不因其红色档案保管员的身份而自然提高,一个部门党建和业务的深度融合亦不会经由党员简单相加便能实现。    保管部党支部如何教育、锻炼党员干部,在这个过程中,实现党建和业务深度融合?去年,中央档案馆依托“老一辈革命家的家教家风”主题档案文献展和特藏展,在保管部党支部设立“理想信念教育”党建创新示范点,为理解这一问题提供了窗口。让我们走进家风展台前幕后,解码深度融合的底色、动力与路径。“练兵场”练什么    为什么说筹办家风展是党员干部的“练兵场”?答案鲜明而直接:选什么题,人物范围和展示顺序如何确定,开篇结尾怎样设计,人物介绍怎么撰写,筛选哪些展品……桩桩件件直接考验着党员干部的政治能力和业务素质。    选题是第一关。大的选题方向非常清晰,即围绕服务党的二十大展开。具体从什么角度切入?选题会上,他们努力穷尽各个面向。有人说,时间线最清晰,如“从一大到二十大”。有人说,这样不免松散,人物应当更加集中,如“重大历史关头领袖的作用”。有人说,要考虑资源情况,像“伟大建党精神”此前形成了较扎实的基础,做起来更高效。有人说,不能选太小的切口,易失之零碎、失去延展性,广度和深度不够。如何既体现“国之大者”,又凸显档案特色?十几次头脑风暴和激烈讨论后,“老一辈革命家的家教家风”这一选题进入视野。    确定选题是筹办工作的第一个突破性瞬间。紧接着,他们深入研读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重要论述,特别是《习近平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论述摘编》,提炼家教家风重要内涵,如以身许党、为国舍家,崇学立志、耕读传家,律己修身、从严治家,克己奉公、以德齐家等,并结合官方评价和目前已有材料,翻阅130余本相关书籍,积累数十万字基础资料。    这时,第二个挑战来了——采用怎样的体例?是按家教家风内涵分类展示,还是按人物顺序展示?大家一时拿不定主意。于是,让事实来说话——把两个版本的展览大纲都做出来,进而加以比较。对比发现,前者虽然更能集中展示某一类家风特点,但可能会割裂人物完整性,也不利于凸显人物家教家风特点。因此,决定按人物顺序,兼顾家风内涵,凝练出每个人物最具亮点的家风特点。    这时,新的问题出现了,人物顺序怎么排定?党中央和有关部门对此没有作出明确规定。在充分参考中央有关文件、中央重大会议活动安排以及有关党史著作,并征求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意见后,最终确定下来。    确定了体例,接下来的关键是展品筛选。哪件档案最能凸显家教家风核心点,需要比较才能确定。因此,必须尽可能多地进行搜集。在这一过程中,为找一件档案“上穷碧落下黄泉”是常有的事。他们总结了不少检索方法,对今后档案开发工作很有帮助。“减字法在人物家庭结构复杂时尤为好用。比如,林伯渠子女多,为人所知的可能只有几个,但他们名字的前两个字都是‘林秉’,直接用这两个字进行搜索,会有新发现。”此次展览50%以上的档案为首次公开,其中大部分是首次从档案库中检索出来,足见付出与努力。    当一些核心家教家风故事没有相应馆藏档案时怎么处理?除了采用间接档案法或用公开出版的手迹选等图书资料作补充外,他们向有关单位或特定群体开展征集,丰富展览内容。征集李富春移交礼品档案的过程颇具代表性:在多方寻找未果后,保管部同志偶然看到《百年潮》刊登的李富春侄子撰写的纪念文章,文中使用了一件档案。于是,同编辑联系,在其帮助下征集到电子数据,很好地充实了展示内容。给观众以触动    内容充实还不够,如何更好地提升展览吸引力?毕竟档案展品多为二维形态,表现形式缺乏变化,视觉观赏性不强,加之信息量大,且多涉及历史人物、事件,读懂门槛较高。相较于博物馆展示的青铜器、瓷器等三维展品,冲击力明显不足。但更要看到,档案也独具特色,内部有机联系紧密,逻辑性强,特别是手迹等所具有的唯一性、原始性,能最大程度地激发观众兴趣。展览专班多次集中研讨完善大纲 保管部供图    “老一辈革命家虽已离我们远去,但精神永存。手迹直接体现其思考与性情,起到见字如面的效果。如,毛泽东写的《吊罗荣桓同志》这件展品,看到那颤抖的字迹,就能感受到对罗老逝世的悲痛和惋惜之情。”正是出于这一考虑,展出的30位老一辈革命家中,27人有手迹,占比90%,包括日记、工作笔记、自传、书信等。    “吸引力并非只靠视觉激发,思想性和故事性也是关键要素,在这方面,档案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于是,他们选择用写文章的思路办展。    “写文章”讲究整体性。展览开篇使用巨幅油画展现中国共产党人“进京赶考”的一幕,中间运用300余件档案资料立体呈现30位老一辈革命家家教家风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结尾选取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上作报告、带领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出席主题教育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的3张照片,寓意在新的赶考之路上把老一辈革命家开创的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不仅整体上有呼应,人物内部结构安排也体现着这一点。周恩来家风展示开篇于他19岁赴日留学前为同学题写的临别赠言——“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结尾展出他和邓颖超的两份遗嘱,都提到不保留骨灰。“他们的骨灰,被撒入祖国的江河湖海,与我们一起见证中华腾飞世界时……”观众们一边聆听讲解,一边回望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期许和夙愿,更觉意蕴高远、回味绵长。    除了把内容“写”好,展览的成功还有赖于把故事讲好。“大家觉得事假期间能不能拿工资?”讲解员提问声刚落,马上有不少观众发表看法,“应该可以,只要不超过限度”“不清楚,得看劳动法怎么规定”……一个小提问,把观众注意力吸引了过来。这时,讲解员再详细讲解“陈云不让女儿拿事假工资”这件档案,观众听得更投入,感触也更强烈。    把故事讲好的关键是让观众产生参与感。展览展出了任弼时的两张照片,一张摄于青年时代,英俊潇洒;另一张是40多岁的标准照,已明显苍老。讲解员观察到,每次讲到这部分,观众的目光都停驻在前者上。于是,抓住时机,发出提问:“为什么20多年时间里任弼时容貌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引发思考后,再讲述他两次被捕入狱,在狱中经受非人折磨,并在长期艰苦的革命工作中患上高血压、动脉硬化等疾病,后又在工作时突发脑溢血逝世的人生历程,使观众在强烈对比中深化认识。    纯熟的讲解技能不是一举练就的。从最初只能进行史实性陈述到能讲出生动故事,从不熟悉内容要边思考边讲到形成肌肉记忆开口就能讲,从没有50分钟讲不下来到20分钟也能讲得精彩,背后是全身心的投入。一拿到8万多字的资料版和近1万字的要点版讲解词,他们就利用中午休息时间去展厅试讲,并在一场场讲解中不断打磨,才让档案生动地走进观众的心。    家风展反馈如何?自去年4月正式开展以来,已接待中央主题教育办公室、中央编办、中央政法委机关等200多家单位万余名党员干部参观。“很受震撼,深受教育!”“老一辈革命家不仅自己为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贡献了毕生精力,还要求自己的后人以身许党报国,让人钦佩。要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热烈的赞赏给出有力回答。经历带来启发    对保管部党员干部而言,从勾勒展览框架,到把内容刻画得有血有肉,再到通过讲解将老一辈革命家的精神传播得更远,正如一场春华秋实的播种与收获,同时也是一次直击灵魂的教育和洗礼。    “办展中深刻感到,要读档案。读得越细,收获越大。我印象最深的是一页日记,只有百余字。开头写着,‘清晨敌机来袭,横扫一阵,投弹后向南飞逸’,紧接着写到——‘不必计较个人得失,应对人民负责,则一切自可痛快解决,下午敌机又一度袭曲子市’。”这名党员解释说,如果只读讲解词,几秒就读完了,但这样一来,其中深意没有咀嚼到。当时是战争环境,敌机在上空盘旋,老一辈革命家在躲避投弹时生出的不是对死亡的担心忧虑,而是仍在为“对人民负责”殚精竭虑。这是怎样的胸襟!    读档案不仅接受思想洗礼,还让人见贤思齐。档案记载,陈云要求子女们建立学习小组,每周日6时30分至9时30分集中讨论。“那时仅周日休息,但他们一大早就起床学习。我们能做到这个程度吗?应作个反思。”    在选用档案中深受教育,在内容排布上也大受启发。人物介绍如何写得神韵盎然?叙述角度如何确定?在一个个瓶颈的突破中,党员干部更深刻体会到党建与业务的紧密关联。    拿周恩来家风来说,为展现夫妻情深,选用了一件1951年3月3日邓颖超写给周恩来的信。信中,邓颖超称周恩来为“鸾”,取自他的小名“大鸾”,她则自称“凤”,取“鸾凤和鸣”之意,细腻中见深情。    展览并没有停留在此,紧接着用邓颖超的回忆文章《一个严格遵守保密纪律的共产党员》,对夫妻感情作了升华。文中写到,1927年,周恩来被中央派去领导南昌起义时,只说了一句话,今晚要动身去九江。要知道,当时是白色恐怖、生离死别的关头,去九江干啥,什么时候回来,一人不讲,另一人不问。这是夫妻二人对保守秘密的默契和对党的纪律的坚决遵守。将夫妻感情升华为对人民的感情,既让情感更丰满,也让内容更立体。展览中这样的巧妙处理还有很多,既体现了政治眼光,又展现了业务能力。    党员干部不仅在家风展的“练兵场”上经受历练,在日常工作中同样如此。数字化档案清点归库、档案资料除霉、图书资料贴签等,听起来似乎都是颇为枯燥细碎的工作,但他们却在这些看似平凡的工作中找到了更大的价值:“清点不是简单地点数,在这个过程中能发现编页不规范或者破损等问题,可以及时修改和补救,最大可能保证档案安全、万无一失。”“触摸到档案时的神圣感和使命感难以言表。经常有同志自豪地说,党的二大党章保管在我们处,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保管在我们处……”“什么让档案的生命永存?正是日常工作中的一件件小事。在这个意义上,日常工作才是最高大上的工作。”    ……    何为融合?不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是“你就是我、我就是你”。保管部党建和业务工作深度融合成效如何?看他们有力的行动,听他们真诚的话语,也就得出了答案。

images/index/s3-img.png
哈佛大学推出乌克兰历史研究在线档案库 2024-03-27

    近日,哈佛大学乌克兰研究所推出了“Fontes”在线档案库项目。    档案库汇集文件、书籍、期刊、照片、电影等多种形式的资源,并通过主题、地区、时代、格式、关键词、语言等多维标签加以分类,极大便利用户检索和开展研究。    “Fontes”一词源自拉丁语,意为“来源”。档案库囊括从远古斯基泰人到基辅罗斯时期,从哥萨克酋长国到苏联时期,再到21世纪的乌克兰史料资源。该项目借鉴哈佛大学戴维斯俄罗斯与欧亚研究中心“苏联历史数字研究指南”的建设经验,整合不同网站的主要历史资料,为学生、研究者和公众架设通往乌克兰历史的桥梁。

images/index/s3-img.png
陕西省档案工作会议明确今年重点任务 2024-03-26

    本报讯 近日,陕西省档案工作会议在西安召开,总结2023年工作,明确今年重点任务。    会议强调,要加强党对档案工作的领导,坚持档案工作与中心工作同频共振,聚焦存史资政育人根本任务,主动融入和服务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陕西新篇章的历史进程。跟进全省贯通落实“五个扎实”“五项要求”“四个着力”的部署,加强重特大事件、重大战略、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大活动的档案收集管理,做实做细新时代新成就国家记忆工程,科学策划和开发档案资源。持续用力做好基础工作,加快数智赋能,推进省直机关电子档案规范化接收,加快企事业单位数字档案馆(室)建设步伐,推动县级综合档案馆尽快达标投用。    会议要求,要持续增强理论素养,贯通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档案工作重要指示批示和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在常思常悟中加强思想洗礼、在常修常练中加强政治淬炼。持续提高综合能力,逐项查找不足,自觉改进提高,锤炼过硬作风,全面深入研究岗位工作,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切实把分内职责尽到、把岗位工作做好。

images/index/s3-img.png
电影胶片档案数字化,让老电影重焕生机 2024-03-25

        黄静涛,国家档案局档案科学技术研究所研究馆员,华北地区国家重点档案保护中心专家。主要从事信息技术在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应用研究,参与多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财政部科研机构专项、国家档案局科技项目等,成果多次获得国家档案局优秀科技成果奖。电影胶片扫描设备 受访者供图    当人们谈及电影胶片档案时,首先想到的场景可能是晚饭后大家聚在一起观看露天放映的老电影。然而,受保管条件、保护技术等因素影响,这些老电影胶片的保存面临着巨大挑战,对其进行数字化已成为必然趋势。数字时代,如何开展好电影胶片档案数字化工作,让老电影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对此,记者专访了国家档案局档案科学技术研究所研究馆员黄静涛。    记者:电影胶片档案为何要进行数字化?此项工作存在哪些困难?    黄静涛:电影胶片档案是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军事、外事、科技等方面活动中,直接形成的记载在电影胶片上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历史记录,如,1940年左右拍摄的忠实记录延安和抗日根据地生机勃勃的面貌和八路军战斗生活的影像,1949年开国大典的彩色影像等各类重大活动、重要会议的现场影像。其以电影胶片为载体,承载着人类社会的宝贵记忆,凝聚着人类生活的历史经验,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各个领域,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与文字相比,影像具有直观、形象等特点,其利用效果更为鲜活。照片档案保存静态影像,电影胶片档案保存的是动态影像及相关声音。自19世纪末电影诞生以来,电影胶片一直是保存影像的重要载体。20世纪80年代后,录像带、摄像机、数码摄像机才逐渐得到广泛应用。    就目前情况而言,大量电影胶片档案面临“不可用”的风险。一些形成年代较早的电影胶片档案因使用材质、保存环境等因素影响,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信息损失。还有一些档案馆未定期对电影胶片档案进行检查,以致难以确定其完整性和安全性。此外,因缺乏播放设备和播放场地,也会导致难以得到有效利用。可以说,抢救、保护电影胶片档案,最大限度地延长其寿命已刻不容缓。    通过数字化以实现再生性保护和有效利用,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行业共识。然而,由于应用技术及管理工作较为复杂,设备成本及人工成本较高,很多档案馆还没有开展此项工作。    记者:如何开展电影胶片档案数字化工作?需要做哪些准备?    黄静涛:开展电影胶片档案数字化工作,应考虑珍贵程度、利用频率、保管状况、经费情况等因素,统筹规划、有序实施。工作中,要采取有效的管理和技术手段,加强过程管理和质量控制,保证数字化成果质量,真实反映电影胶片档案内容。同时,加强安全管理,确保实体和信息双重安全。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数字化工作方案和管理制度。数字化工作方案主要包括数字化对象、工作目标、工作内容、成本核算、数字化技术方法和主要技术指标、验收依据、人员安排、责任分工、进度安排、安全管理措施等。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岗位、人员、场地、设备、数据、档案实体等的管理制度。    配备数字化工作场地和相关设备。设备主要包括电影胶片扫描设备、非线性编辑工作站、调色设备、电影胶片清洁设备、数字电影播放设备、数据存储设备等。其中,扫描设备用于采集电影胶片上保存的画面信息和声音信息,并将其转化为计算机可以识别的数字信息,是最核心的设备。    记者:电影胶片档案数字化工作具体包括哪些流程和环节?每个环节有何要求?    黄静涛:各档案馆应根据工作实际,制定相关的工作流程和各环节操作规范等,对电影胶片档案数字化的全过程进行有效控制。建立完善的问题反馈机制,对在后端环节发现的前端环节产生的问题及时进行反馈并修正。    全流程主要包括档案出库、数据库建立、数字化前处理、信息采集、声画校正、数字修复、质量鉴定、数据挂接、验收与移交、档案入库等流程和环节。每个环节都有相关工作标准和要求。    档案出库。应按照档案库房管理规定,规范开展审批、清点、登记等工作。从库房调出的电影胶片应放入具有温湿度控制设备的缓冲间进行平衡调节,确保电影胶片不结露,达到工作环境要求。温度控制在18—28℃,相对湿度控制在20—60%。    数据库建立。按照《档案著录规则》要求,建立电影胶片档案目录数据库。电影艺术档案的著录应符合《电影艺术档案著录规则》有关规定。    数字化前处理。对电影胶片进行外观检查,如出现卷曲、变形、脆裂、粘黏、折断、齿孔损坏、受潮、灰尘、脏点、霉斑、污渍、牵引片过短、片轴松脱等影响数字化采集的情况,要及时进行相应处理。    信息采集。使用电影胶片扫描设备进行信息采集,生成的DPX、TIFF等序列帧文件、WAV音频文件建议长期保存,并根据电影胶片档案实际情况,进行相关参数的设置和调整。对画面进行信息采集的技术参数建议:采用无压缩编码,色彩空间为RGB,色深位数不低于8bit,分辨率不低于2K,对于有特别用途的35mm电影胶片档案分辨率不低于4K。对声音进行信息采集的技术参数建议:采用无压缩编码,采样率不低于48.0KHz,位深度24bit。    声画校正。对采集的画面、声音文件进行声画对位,达到声画同步。通过对画面颜色进行白平衡校准等处理方式进行颜色校正,以纠正偏色,还原画面色彩信息。可综合考虑播放环境、文件存储容量等因素,将声画校正后的序列帧文件、音频文件合成为MXF、MP4等格式的文件。    数字修复。数字修复不是电影胶片数字化工作的必需环节,可以根据不同用途或要求,对提供利用的音视频文件进行数字修复,并保持档案原貌。    质量鉴定。成立专门的鉴定组,结合数字化工作方案中提出的工作目标和要求,对电影胶片档案数字化音视频文件的画面、声音进行质量鉴定,并出具鉴定意见。    数据挂接。借助相关软件对数据库中的目录数据和与其对应的电影胶片档案数字化音视频文件进行挂接,以实现目录数据与音视频文件的关联。    验收与移交。质量鉴定通过后,成立档案数字化成果验收组对数字化工作进行验收,并及时进行成果移交。验收时应对全部电影胶片档案数字化成果进行全面检验,不应进行抽检。具体包括采集的序列帧文件及音频文件、合成的音视频文件、目录数据、元数据、工作文件、存储载体等。    档案入库。按照相关要求对完成数字化的电影胶片档案进行处理和清点,并履行档案入库手续。    记者:电影胶片档案数字化工作环节多、操作复杂、技术要求高,如何规范开展?    黄静涛:国家档案局档案科学技术研究所、江苏华夏电影胶片修复技术有限公司、江苏省档案馆联合起草了《电影胶片档案数字化规范》,该标准列入了2021年档案行业标准制定计划。2023年初,中国电影资料馆、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集团)、上海电影技术厂有限公司、广东珠影影视制作有限公司、江苏省如皋市档案馆、中国照片档案馆受邀加入起草组。    该标准以综合调研、经验总结、实验验证为基础,结合档案工作实际情况,提出电影胶片档案数字化工作的基本原则和各工作环节的管理、技术要求,并适用于各级各类档案馆(室)、数字化外包服务机构,其他电影胶片档案保存机构可参照执行。    目前,该标准报批稿已提交国家档案局审批。相信,该标准的发布将有效促进电影胶片档案数字化工作的规范开展。

解码中央档案馆档案资料保管部党建和业务工作融合之路 2024-03-28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中央档案馆国家档案局在党建工作做得好、有一定成效的基层党组织设立党建创新示范点,成为带动基层党建工作全面提升的有力抓手。本报4版开设《党建引领》栏目,介绍各示范点的典型经验做法,供借鉴参考。    中央档案馆档案资料保管部有“两多”——红色档案多、共产党员多,具备党建和业务工作深度融合的天然优势。但天然不等于必然,一名党员的党性并不因其红色档案保管员的身份而自然提高,一个部门党建和业务的深度融合亦不会经由党员简单相加便能实现。    保管部党支部如何教育、锻炼党员干部,在这个过程中,实现党建和业务深度融合?去年,中央档案馆依托“老一辈革命家的家教家风”主题档案文献展和特藏展,在保管部党支部设立“理想信念教育”党建创新示范点,为理解这一问题提供了窗口。让我们走进家风展台前幕后,解码深度融合的底色、动力与路径。“练兵场”练什么    为什么说筹办家风展是党员干部的“练兵场”?答案鲜明而直接:选什么题,人物范围和展示顺序如何确定,开篇结尾怎样设计,人物介绍怎么撰写,筛选哪些展品……桩桩件件直接考验着党员干部的政治能力和业务素质。    选题是第一关。大的选题方向非常清晰,即围绕服务党的二十大展开。具体从什么角度切入?选题会上,他们努力穷尽各个面向。有人说,时间线最清晰,如“从一大到二十大”。有人说,这样不免松散,人物应当更加集中,如“重大历史关头领袖的作用”。有人说,要考虑资源情况,像“伟大建党精神”此前形成了较扎实的基础,做起来更高效。有人说,不能选太小的切口,易失之零碎、失去延展性,广度和深度不够。如何既体现“国之大者”,又凸显档案特色?十几次头脑风暴和激烈讨论后,“老一辈革命家的家教家风”这一选题进入视野。    确定选题是筹办工作的第一个突破性瞬间。紧接着,他们深入研读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重要论述,特别是《习近平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论述摘编》,提炼家教家风重要内涵,如以身许党、为国舍家,崇学立志、耕读传家,律己修身、从严治家,克己奉公、以德齐家等,并结合官方评价和目前已有材料,翻阅130余本相关书籍,积累数十万字基础资料。    这时,第二个挑战来了——采用怎样的体例?是按家教家风内涵分类展示,还是按人物顺序展示?大家一时拿不定主意。于是,让事实来说话——把两个版本的展览大纲都做出来,进而加以比较。对比发现,前者虽然更能集中展示某一类家风特点,但可能会割裂人物完整性,也不利于凸显人物家教家风特点。因此,决定按人物顺序,兼顾家风内涵,凝练出每个人物最具亮点的家风特点。    这时,新的问题出现了,人物顺序怎么排定?党中央和有关部门对此没有作出明确规定。在充分参考中央有关文件、中央重大会议活动安排以及有关党史著作,并征求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意见后,最终确定下来。    确定了体例,接下来的关键是展品筛选。哪件档案最能凸显家教家风核心点,需要比较才能确定。因此,必须尽可能多地进行搜集。在这一过程中,为找一件档案“上穷碧落下黄泉”是常有的事。他们总结了不少检索方法,对今后档案开发工作很有帮助。“减字法在人物家庭结构复杂时尤为好用。比如,林伯渠子女多,为人所知的可能只有几个,但他们名字的前两个字都是‘林秉’,直接用这两个字进行搜索,会有新发现。”此次展览50%以上的档案为首次公开,其中大部分是首次从档案库中检索出来,足见付出与努力。    当一些核心家教家风故事没有相应馆藏档案时怎么处理?除了采用间接档案法或用公开出版的手迹选等图书资料作补充外,他们向有关单位或特定群体开展征集,丰富展览内容。征集李富春移交礼品档案的过程颇具代表性:在多方寻找未果后,保管部同志偶然看到《百年潮》刊登的李富春侄子撰写的纪念文章,文中使用了一件档案。于是,同编辑联系,在其帮助下征集到电子数据,很好地充实了展示内容。给观众以触动    内容充实还不够,如何更好地提升展览吸引力?毕竟档案展品多为二维形态,表现形式缺乏变化,视觉观赏性不强,加之信息量大,且多涉及历史人物、事件,读懂门槛较高。相较于博物馆展示的青铜器、瓷器等三维展品,冲击力明显不足。但更要看到,档案也独具特色,内部有机联系紧密,逻辑性强,特别是手迹等所具有的唯一性、原始性,能最大程度地激发观众兴趣。展览专班多次集中研讨完善大纲 保管部供图    “老一辈革命家虽已离我们远去,但精神永存。手迹直接体现其思考与性情,起到见字如面的效果。如,毛泽东写的《吊罗荣桓同志》这件展品,看到那颤抖的字迹,就能感受到对罗老逝世的悲痛和惋惜之情。”正是出于这一考虑,展出的30位老一辈革命家中,27人有手迹,占比90%,包括日记、工作笔记、自传、书信等。    “吸引力并非只靠视觉激发,思想性和故事性也是关键要素,在这方面,档案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于是,他们选择用写文章的思路办展。    “写文章”讲究整体性。展览开篇使用巨幅油画展现中国共产党人“进京赶考”的一幕,中间运用300余件档案资料立体呈现30位老一辈革命家家教家风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结尾选取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上作报告、带领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出席主题教育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的3张照片,寓意在新的赶考之路上把老一辈革命家开创的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不仅整体上有呼应,人物内部结构安排也体现着这一点。周恩来家风展示开篇于他19岁赴日留学前为同学题写的临别赠言——“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结尾展出他和邓颖超的两份遗嘱,都提到不保留骨灰。“他们的骨灰,被撒入祖国的江河湖海,与我们一起见证中华腾飞世界时……”观众们一边聆听讲解,一边回望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期许和夙愿,更觉意蕴高远、回味绵长。    除了把内容“写”好,展览的成功还有赖于把故事讲好。“大家觉得事假期间能不能拿工资?”讲解员提问声刚落,马上有不少观众发表看法,“应该可以,只要不超过限度”“不清楚,得看劳动法怎么规定”……一个小提问,把观众注意力吸引了过来。这时,讲解员再详细讲解“陈云不让女儿拿事假工资”这件档案,观众听得更投入,感触也更强烈。    把故事讲好的关键是让观众产生参与感。展览展出了任弼时的两张照片,一张摄于青年时代,英俊潇洒;另一张是40多岁的标准照,已明显苍老。讲解员观察到,每次讲到这部分,观众的目光都停驻在前者上。于是,抓住时机,发出提问:“为什么20多年时间里任弼时容貌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引发思考后,再讲述他两次被捕入狱,在狱中经受非人折磨,并在长期艰苦的革命工作中患上高血压、动脉硬化等疾病,后又在工作时突发脑溢血逝世的人生历程,使观众在强烈对比中深化认识。    纯熟的讲解技能不是一举练就的。从最初只能进行史实性陈述到能讲出生动故事,从不熟悉内容要边思考边讲到形成肌肉记忆开口就能讲,从没有50分钟讲不下来到20分钟也能讲得精彩,背后是全身心的投入。一拿到8万多字的资料版和近1万字的要点版讲解词,他们就利用中午休息时间去展厅试讲,并在一场场讲解中不断打磨,才让档案生动地走进观众的心。    家风展反馈如何?自去年4月正式开展以来,已接待中央主题教育办公室、中央编办、中央政法委机关等200多家单位万余名党员干部参观。“很受震撼,深受教育!”“老一辈革命家不仅自己为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贡献了毕生精力,还要求自己的后人以身许党报国,让人钦佩。要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热烈的赞赏给出有力回答。经历带来启发    对保管部党员干部而言,从勾勒展览框架,到把内容刻画得有血有肉,再到通过讲解将老一辈革命家的精神传播得更远,正如一场春华秋实的播种与收获,同时也是一次直击灵魂的教育和洗礼。    “办展中深刻感到,要读档案。读得越细,收获越大。我印象最深的是一页日记,只有百余字。开头写着,‘清晨敌机来袭,横扫一阵,投弹后向南飞逸’,紧接着写到——‘不必计较个人得失,应对人民负责,则一切自可痛快解决,下午敌机又一度袭曲子市’。”这名党员解释说,如果只读讲解词,几秒就读完了,但这样一来,其中深意没有咀嚼到。当时是战争环境,敌机在上空盘旋,老一辈革命家在躲避投弹时生出的不是对死亡的担心忧虑,而是仍在为“对人民负责”殚精竭虑。这是怎样的胸襟!    读档案不仅接受思想洗礼,还让人见贤思齐。档案记载,陈云要求子女们建立学习小组,每周日6时30分至9时30分集中讨论。“那时仅周日休息,但他们一大早就起床学习。我们能做到这个程度吗?应作个反思。”    在选用档案中深受教育,在内容排布上也大受启发。人物介绍如何写得神韵盎然?叙述角度如何确定?在一个个瓶颈的突破中,党员干部更深刻体会到党建与业务的紧密关联。    拿周恩来家风来说,为展现夫妻情深,选用了一件1951年3月3日邓颖超写给周恩来的信。信中,邓颖超称周恩来为“鸾”,取自他的小名“大鸾”,她则自称“凤”,取“鸾凤和鸣”之意,细腻中见深情。    展览并没有停留在此,紧接着用邓颖超的回忆文章《一个严格遵守保密纪律的共产党员》,对夫妻感情作了升华。文中写到,1927年,周恩来被中央派去领导南昌起义时,只说了一句话,今晚要动身去九江。要知道,当时是白色恐怖、生离死别的关头,去九江干啥,什么时候回来,一人不讲,另一人不问。这是夫妻二人对保守秘密的默契和对党的纪律的坚决遵守。将夫妻感情升华为对人民的感情,既让情感更丰满,也让内容更立体。展览中这样的巧妙处理还有很多,既体现了政治眼光,又展现了业务能力。    党员干部不仅在家风展的“练兵场”上经受历练,在日常工作中同样如此。数字化档案清点归库、档案资料除霉、图书资料贴签等,听起来似乎都是颇为枯燥细碎的工作,但他们却在这些看似平凡的工作中找到了更大的价值:“清点不是简单地点数,在这个过程中能发现编页不规范或者破损等问题,可以及时修改和补救,最大可能保证档案安全、万无一失。”“触摸到档案时的神圣感和使命感难以言表。经常有同志自豪地说,党的二大党章保管在我们处,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保管在我们处……”“什么让档案的生命永存?正是日常工作中的一件件小事。在这个意义上,日常工作才是最高大上的工作。”    ……    何为融合?不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是“你就是我、我就是你”。保管部党建和业务工作深度融合成效如何?看他们有力的行动,听他们真诚的话语,也就得出了答案。

哈佛大学推出乌克兰历史研究在线档案库 2024-03-27

    近日,哈佛大学乌克兰研究所推出了“Fontes”在线档案库项目。    档案库汇集文件、书籍、期刊、照片、电影等多种形式的资源,并通过主题、地区、时代、格式、关键词、语言等多维标签加以分类,极大便利用户检索和开展研究。    “Fontes”一词源自拉丁语,意为“来源”。档案库囊括从远古斯基泰人到基辅罗斯时期,从哥萨克酋长国到苏联时期,再到21世纪的乌克兰史料资源。该项目借鉴哈佛大学戴维斯俄罗斯与欧亚研究中心“苏联历史数字研究指南”的建设经验,整合不同网站的主要历史资料,为学生、研究者和公众架设通往乌克兰历史的桥梁。

陕西省档案工作会议明确今年重点任务 2024-03-26

    本报讯 近日,陕西省档案工作会议在西安召开,总结2023年工作,明确今年重点任务。    会议强调,要加强党对档案工作的领导,坚持档案工作与中心工作同频共振,聚焦存史资政育人根本任务,主动融入和服务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陕西新篇章的历史进程。跟进全省贯通落实“五个扎实”“五项要求”“四个着力”的部署,加强重特大事件、重大战略、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大活动的档案收集管理,做实做细新时代新成就国家记忆工程,科学策划和开发档案资源。持续用力做好基础工作,加快数智赋能,推进省直机关电子档案规范化接收,加快企事业单位数字档案馆(室)建设步伐,推动县级综合档案馆尽快达标投用。    会议要求,要持续增强理论素养,贯通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档案工作重要指示批示和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在常思常悟中加强思想洗礼、在常修常练中加强政治淬炼。持续提高综合能力,逐项查找不足,自觉改进提高,锤炼过硬作风,全面深入研究岗位工作,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切实把分内职责尽到、把岗位工作做好。

电影胶片档案数字化,让老电影重焕生机 2024-03-25

        黄静涛,国家档案局档案科学技术研究所研究馆员,华北地区国家重点档案保护中心专家。主要从事信息技术在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应用研究,参与多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财政部科研机构专项、国家档案局科技项目等,成果多次获得国家档案局优秀科技成果奖。电影胶片扫描设备 受访者供图    当人们谈及电影胶片档案时,首先想到的场景可能是晚饭后大家聚在一起观看露天放映的老电影。然而,受保管条件、保护技术等因素影响,这些老电影胶片的保存面临着巨大挑战,对其进行数字化已成为必然趋势。数字时代,如何开展好电影胶片档案数字化工作,让老电影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对此,记者专访了国家档案局档案科学技术研究所研究馆员黄静涛。    记者:电影胶片档案为何要进行数字化?此项工作存在哪些困难?    黄静涛:电影胶片档案是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军事、外事、科技等方面活动中,直接形成的记载在电影胶片上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历史记录,如,1940年左右拍摄的忠实记录延安和抗日根据地生机勃勃的面貌和八路军战斗生活的影像,1949年开国大典的彩色影像等各类重大活动、重要会议的现场影像。其以电影胶片为载体,承载着人类社会的宝贵记忆,凝聚着人类生活的历史经验,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各个领域,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与文字相比,影像具有直观、形象等特点,其利用效果更为鲜活。照片档案保存静态影像,电影胶片档案保存的是动态影像及相关声音。自19世纪末电影诞生以来,电影胶片一直是保存影像的重要载体。20世纪80年代后,录像带、摄像机、数码摄像机才逐渐得到广泛应用。    就目前情况而言,大量电影胶片档案面临“不可用”的风险。一些形成年代较早的电影胶片档案因使用材质、保存环境等因素影响,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信息损失。还有一些档案馆未定期对电影胶片档案进行检查,以致难以确定其完整性和安全性。此外,因缺乏播放设备和播放场地,也会导致难以得到有效利用。可以说,抢救、保护电影胶片档案,最大限度地延长其寿命已刻不容缓。    通过数字化以实现再生性保护和有效利用,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行业共识。然而,由于应用技术及管理工作较为复杂,设备成本及人工成本较高,很多档案馆还没有开展此项工作。    记者:如何开展电影胶片档案数字化工作?需要做哪些准备?    黄静涛:开展电影胶片档案数字化工作,应考虑珍贵程度、利用频率、保管状况、经费情况等因素,统筹规划、有序实施。工作中,要采取有效的管理和技术手段,加强过程管理和质量控制,保证数字化成果质量,真实反映电影胶片档案内容。同时,加强安全管理,确保实体和信息双重安全。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数字化工作方案和管理制度。数字化工作方案主要包括数字化对象、工作目标、工作内容、成本核算、数字化技术方法和主要技术指标、验收依据、人员安排、责任分工、进度安排、安全管理措施等。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岗位、人员、场地、设备、数据、档案实体等的管理制度。    配备数字化工作场地和相关设备。设备主要包括电影胶片扫描设备、非线性编辑工作站、调色设备、电影胶片清洁设备、数字电影播放设备、数据存储设备等。其中,扫描设备用于采集电影胶片上保存的画面信息和声音信息,并将其转化为计算机可以识别的数字信息,是最核心的设备。    记者:电影胶片档案数字化工作具体包括哪些流程和环节?每个环节有何要求?    黄静涛:各档案馆应根据工作实际,制定相关的工作流程和各环节操作规范等,对电影胶片档案数字化的全过程进行有效控制。建立完善的问题反馈机制,对在后端环节发现的前端环节产生的问题及时进行反馈并修正。    全流程主要包括档案出库、数据库建立、数字化前处理、信息采集、声画校正、数字修复、质量鉴定、数据挂接、验收与移交、档案入库等流程和环节。每个环节都有相关工作标准和要求。    档案出库。应按照档案库房管理规定,规范开展审批、清点、登记等工作。从库房调出的电影胶片应放入具有温湿度控制设备的缓冲间进行平衡调节,确保电影胶片不结露,达到工作环境要求。温度控制在18—28℃,相对湿度控制在20—60%。    数据库建立。按照《档案著录规则》要求,建立电影胶片档案目录数据库。电影艺术档案的著录应符合《电影艺术档案著录规则》有关规定。    数字化前处理。对电影胶片进行外观检查,如出现卷曲、变形、脆裂、粘黏、折断、齿孔损坏、受潮、灰尘、脏点、霉斑、污渍、牵引片过短、片轴松脱等影响数字化采集的情况,要及时进行相应处理。    信息采集。使用电影胶片扫描设备进行信息采集,生成的DPX、TIFF等序列帧文件、WAV音频文件建议长期保存,并根据电影胶片档案实际情况,进行相关参数的设置和调整。对画面进行信息采集的技术参数建议:采用无压缩编码,色彩空间为RGB,色深位数不低于8bit,分辨率不低于2K,对于有特别用途的35mm电影胶片档案分辨率不低于4K。对声音进行信息采集的技术参数建议:采用无压缩编码,采样率不低于48.0KHz,位深度24bit。    声画校正。对采集的画面、声音文件进行声画对位,达到声画同步。通过对画面颜色进行白平衡校准等处理方式进行颜色校正,以纠正偏色,还原画面色彩信息。可综合考虑播放环境、文件存储容量等因素,将声画校正后的序列帧文件、音频文件合成为MXF、MP4等格式的文件。    数字修复。数字修复不是电影胶片数字化工作的必需环节,可以根据不同用途或要求,对提供利用的音视频文件进行数字修复,并保持档案原貌。    质量鉴定。成立专门的鉴定组,结合数字化工作方案中提出的工作目标和要求,对电影胶片档案数字化音视频文件的画面、声音进行质量鉴定,并出具鉴定意见。    数据挂接。借助相关软件对数据库中的目录数据和与其对应的电影胶片档案数字化音视频文件进行挂接,以实现目录数据与音视频文件的关联。    验收与移交。质量鉴定通过后,成立档案数字化成果验收组对数字化工作进行验收,并及时进行成果移交。验收时应对全部电影胶片档案数字化成果进行全面检验,不应进行抽检。具体包括采集的序列帧文件及音频文件、合成的音视频文件、目录数据、元数据、工作文件、存储载体等。    档案入库。按照相关要求对完成数字化的电影胶片档案进行处理和清点,并履行档案入库手续。    记者:电影胶片档案数字化工作环节多、操作复杂、技术要求高,如何规范开展?    黄静涛:国家档案局档案科学技术研究所、江苏华夏电影胶片修复技术有限公司、江苏省档案馆联合起草了《电影胶片档案数字化规范》,该标准列入了2021年档案行业标准制定计划。2023年初,中国电影资料馆、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集团)、上海电影技术厂有限公司、广东珠影影视制作有限公司、江苏省如皋市档案馆、中国照片档案馆受邀加入起草组。    该标准以综合调研、经验总结、实验验证为基础,结合档案工作实际情况,提出电影胶片档案数字化工作的基本原则和各工作环节的管理、技术要求,并适用于各级各类档案馆(室)、数字化外包服务机构,其他电影胶片档案保存机构可参照执行。    目前,该标准报批稿已提交国家档案局审批。相信,该标准的发布将有效促进电影胶片档案数字化工作的规范开展。

线上 展厅 MORE+

山东省档案馆

山东省档案馆(挂省档案局牌子),正厅级规格,由省委办公厅领导,属于全额拨款的参照公务员法管理事业单位。山东省档案馆是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直属的文化事业机构, 是永久保管山东省省直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以及其它社会组织档案的基地,是科学研究和各方面利用档案史料的中心。山东省档案馆同时也是全省档案科学研究和档案技术推广应用的中心,是面向全省提供档案技术服务和业务咨询服务的专业机构。该馆与山东省档案局合署办公。内部业务部门设有档案管理处、档案史料编研处、档案保护技术处。有工作人员62人,其中高级技术职称者2人,中级技术职称者20人。馆内设有阅览室,共100个座位,并备有多种检索工具。此外,还通过借出利用、答复信函咨询、编纂档案史料和参考资料等方式,满足社会各方面利用档案的需要。1980~1990年,该馆共接待查档人员 78481人次,提供档案、资料903258卷(册)次。已向社会开放革命历史档案13万卷。该馆与有关部门联合编纂出版了《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山东工人运动历史文献选编》、《山东青年运动档案史料选编》、《山东革命根据地财政史料选编》和《前进中的山东档案馆事业》等。该馆还接待了美国 犹他州家谱学会、美国档案工作者协会、墨西哥国家总档案馆馆长等,开展中外学术交流。地址:济南市历下区经十路11619号点击链接:山东省档案馆

MORE+
北京市档案馆

北京市档案馆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南磨房路31号, 北京市档案馆地上建筑10层,地下2层,包含6个展厅、2个具有8种语言同声传译功能的学术报告厅、1300平方米的档案利用区和6万平方米的库房,汇集收集保管、查阅利用、展览陈列、史料研究、服务公众等诸多功能于一身。 北京市档案馆是北京市集中保存、管理档案的文化事业机构,是北京市市委直属事业单位,相当正局级,归口市委办公厅管理。 北京市档案馆还配备了公共安全防范系统,含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入侵报警系统、出入口控制系统、电子巡查管理系统等。楼宇自控系统、信息导引发布系统等也是标配。同时,新馆还建立了专门的计算机机房和通信机房,提供政务网、因特网、局域网查档服务。北京市档案馆于1996年被命名为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成为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院、北京大学历史系、首都师范大学、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北京城市学院的档案教学实习基地。1998年3月,经国家档案局考评认定,晋升为国家一级档案馆。点击链接:北京市档案馆

MORE+
江西省档案馆

江西省档案馆于1960年7月设立筹备处,1962年10月正式成立档案馆。馆内设有保管利用、征集接收、编纂研究、保护技术、整理编目、计算机等业务机构,1998年经国家档案局认定为国家二级档案馆。江西省档案馆现保存223个全宗共24万余卷(册)档案资料,其中现行档案160个全宗、历史档案63个全宗、革命历史档案全宗汇集1个、资料2.3万多册。档案载体形式除纸质档案外,还有录音、录像档案、照片档案、印章档案等。丰富的馆藏档案与资料,涉及全省政治、军事、经济、科技、文化、教育、体育、卫生、宗教等领域,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全省不同历史时期的面貌。江西省档案馆共向社会开放档案10万多卷。档案库房安装了自动报警、消防、监测系统。馆内设有档案阅览室,建立了计算机局域网。地址:新建区怡园路808号, 南昌市点击链接:江西省档案馆

MORE+
河北省档案馆

1959年3月18日,河北省档案管理局、河北省档案馆成立。河北省档案管理局在中共河北省委、省人委秘书长领导下,统一指导全省党、政、群以及各企业、事业单位的档案工作和业务教育工作。2021年4月,授予“河北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点击链接:河北省档案馆

MORE+

师资 力量 MORE+

归旭辉

小兰老师特聘讲师

归旭辉2003年毕业于郑州大学信息管理系档案学专业,大学本科,学士学位。大型房产企业十数年一线档案工作经历,创建集团企业档案管理体系,根据企业档案管理实战经验,出品【我的小小档案经】系列篇。业余爱好诗歌与随笔。

张万生

牡丹哥

张万生(牡丹哥)老师专注档案管理工作15年,中国档案管理知识传播第一人,郑州鼎新数码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牡丹哥商标持有人。服务过国内知名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做过大型项目重点工程档案整理验收工作,服务过河南某上市房地产公司档案数字化,服务过政府档案项目。郑州大学、郑州航空管理学院等高校档案学实训课程战略合作,档案管理实训课程受到郑州航院档案学教授、湖北大学档案学教授和上海师范大学档案学博士联合推荐,已培训人达数万余人,专注于档案管理咨询与档案管理培训。

侯保华

研究馆员职称

侯保华研究馆员职称,档案学专业专科毕业,档案工作30年。河北建投集团档案评审专家、河北省档案局聘用专家。在科技档案引领技术改造获益、开发利用、单位工程归档等领域有深入的研究,是本专业的学术带头人,发表论文19篇、成果8项、专业著作8部、专业技术报告35篇。 

孙洪鲁

山东省档案局调研员研究馆员

孙洪鲁中共山东省委党校涉外经济大学本科毕业,1978年1月参加工作,山东省档案局调研员研究馆员,中共党员。长期从事档案保护技术研究工作已30多年,从理论研究到实践应用系统深入,科研成果突出,其完成的研究成果荣获获得了山东省科技进步2等奖1项;3等奖2项。国家档案局优秀科技成果特等奖1项;1等奖6项;2等奖5项;3等奖1 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型新专利4项。2001年被中国科协授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特别在5.12地震、舟曲泥石流等重大灾难后,受损档案的抢救与修复等相关领域有一定影响力,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近十年内编辑出版了《中国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研究论文集》,参与编写了《新档案保护技术使用手册》,在核心期刊和国际、国内重大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论文20余篇,主持或参与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近20多项,主持制修订国家行业标准多项,已颁布2项,完成档案行业标准2项。在档案保护、档案保存环境条件控制、有害生物防治、档案修复等方面进行过较为深入的研究,研制完成了一系列较为完整的档案保护、抢救、修复技术设备;在档案保护核心技术研究方面有探索性的研究,为解决实践中的问题提供了实践案例和解决途径。

刘学科

小兰老师

刘学科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档案学在职研究生;中国档案学会个人会员;助理馆员职称。2005年从事档案管理工作,包括档案培训、咨询服务、档案管理实操、档案信息化、档案数字化加工、档寄寄存托管等工作;2017年至今专注从事档案培训、咨询服务工作。发明实用新型专利《一种环境监测与安全预警系统》。

马帅章

数字档案技术

马帅章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档案学硕士研究生,副研究馆员。主要实践领域:数字档案馆建设、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档案编研、科研项目档案管理。主要研究方向:知识管理、数字档案技术。曾在《档案管理》、《档案学通讯》、《中国档案》、《浙江档案》等核心期刊发表档案研究论文数篇,代表作品有《宏观鉴定下档案鉴定主体的组织与职能探析一以荷兰、加拿大、澳大利亚为例》、《我国档案“后保管”模式研究综述》、《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档案本质属性研究综述》、《国外档案学术期刊的启示》、《协同创新视域下企业档案知识库构建探析》、《用户画像视域下档案编研选题策划探究》。

张丽

副研究馆员

张丽本科学历,学士学位,职称为副研究馆员,1997年5月至2020年6月在国网邯郸供电企业从事档案管理工作,以科技档案为主,曾经做过文书档案、实物档案、声像档案、会计档案、人事档案、信贷档案、农业农村产改档案的整理,分类、编号、编目等工作,指导过事业单位进行档案升级管理工作。曾在中国档案报、档案天地、河北电力技术杂志、河北优秀论文集等发表过文章和论文。

李秀文

机械工程师、副研究馆员

李秀文,学位:工商管理硕士,职称:机械工程师、副研究馆员。从事档案工作时间:23年,荣誉:获得2003年—2007年度全国档案工作先进个人专业特长:作为企业档案部门主管,专业技术全面,对档案管理体系构建和各门类档案管理可以予以支持。支持方向:文书档案,科技档案,会计档案,人事档案,实物档案等。

舒洁

硕士研究生

舒洁硕士研究生,在北大中文核心期刊及省级期刊上发表论文3篇;被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项;在中国档案学会第一届档案创新论坛征文比赛中获三等奖;在全国档案工作者年会征文评选中获二等奖;在“数据驱动的图情档学科创新与发展”学术研讨会暨第三届“信远”论坛征文评比中获二等奖。作为编委之一,参编专著《秘书文档管理》。

王巍巍

馆员(中级)

王巍巍河南鼎著信息技术有限公司CEO,郑州理工职业学院档案室主任,中国档案学会会员,河南省档案学会理事,本科,学士,馆员(中级),毕业于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档案学专业。2013年至今在郑州理工职业学院档案室从事高校档案工作,担任《兰台内外》杂志社编委,在《档案时空》、《兰台内外》、《机电兵船档案》发表档案专业学术论文各1篇,在北大核心《浙江档案》发表论文1篇,参编《企业档案管理实务》著作1部,主持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档案工作分会课题1项,主持河南省档案局课题1项,参与河南省档案局课题2项。擅长档案学基础理论及职称考评政策、档案科研课题申报讲解。

肖羽

档案工作管理体系建设

肖羽国企档案管理工作者,从事基础设施投资行业,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档案学专业。接触过多家企事业单位一线档案管理工作,具有丰富的理论及实操经验,擅长档案工作管理体系建设、档案管理工作网络搭建以及档案管理相关制度的建立健全,熟练掌握文书、会计、科技档案管理,并形成自己的工作思路及模式,目前已取得天津市档案助理馆员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证书(职称)。

谢炳朝

华匠修裱创始人之一

谢炳朝计算机软件开发专业,本科学历,讯晟档案、华匠修裱创始人之一,17年档案外包服务经验。擅长档案数字化、档案修裱、档案系统,致力于整合档案资源,在档案领域创造一份价值。

周持

中国档案学会会员

周持 2011年考入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物馆学专业,后转入管理学院档案学系,管理学学士。曾就职于渤海钢铁集团综合档案室。现任天津市北辰区档案馆保管利用科一级科员、中国档案学会会员,研究方向为档案学基础理论、天津历史文化,参与天津市社科课题1项(第一成员)、发表学术论文14篇,获中国档案学会奖项3项、天津市教委奖项1项。

侯洁

石家庄市档案局助理馆员职称

侯洁从事水电行业(抽水蓄能)档案管理工作十余年,期间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理论知识和实操经验。熟练文书、会计、实物、科研、照片以及声像档案等的档案管理与实操;紧跟档案信息时代的发展,在档案管理有纯纸质管理到双套制的转变进程中有效结合档案系统升级需求、档案数字化前端把控以及库房的升级改造工作,明确重要的工作节点,顺利完成管理升级。参与所在单位的档案室国家档案局的预验收、专项验收工作并通过验收。完成了100%档案数字化扫描工作。取得石家庄市档案局助理馆员职称。最高学历中国人民大学在职研究生毕业。在河北省档案局的《档案天地》杂志上发表论文《浅析蓄能电站档案工作数字化扫描的“前端”把控》以及《浅谈水利水电工程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意义与措施》

李玲

航星永志科技有限公司档案工作专职讲师

李玲北京航星永志科技有限公司档案工作专职讲师,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专业从事档案工作近10年,历经过多个国家部委、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档案信息化项目,并有幸多次参与行业论坛、专题培训、行业交流等活动,积累了丰富的档案信息化管理理论和实施经验。

黄月华

博士研究生

黄月华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学历。多年从事档案学研究和档案管理工作,在归档文件整理与档案管理、档案数字化、电子文件及电子档案管理、档案信息化建设、档案服务外包与安全管理等方面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对档案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具有独到的理解和看法,在贯彻落实档案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方面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独特的技巧。中标培(北京)标准化技术研究院、中国档案管理培训网等多家培训机构签约讲师,曾在地方党委机关档案室工作多年,长期负责所在党委机关的档案整理与管理利用,期间档案室被评为省一级档案室;此后在档案行业工作,主要从事档案标准化宣贯、档案信息化建设咨询、档案培训等工作,具有丰富的实践背景和行业经验。曾在北京、广州、深圳、杭州、成都等地举办多次培训班,同时受邀前往北京、深圳、广州、安徽多地参与企业内训。迄今培训学员逾万人。其培训内容既包括档案标准和管理办法的条款,也讲述标准制定或修订的原因、标准背后的原理和方法等,同时还传授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方法和技巧,致力于提高广大学员的档案理论水平和实际动手能力,得到广大学员的一致好评。近三年培训内容主要包括:1.DA/T 22-2015归档文件整理规则;2.GB/T 18894-2016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规范;3.GB/T 33870-2017干部人事档案数字化技术规范;4.GB/T 33482-2016党政机关电子公文系统建设规范;5.GB/T 33483-2016党政机关电子公文系统运行维护规范;6.DA/T 31-2017纸质档案数字化规范;7.DA/T 62-2017录音录像档案数字化规范;8.DA/T 67-2017档案保管外包服务管理规范;9.DA/T 68-2017档案服务外包工作规范;10.DA/T 66-2017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文件归档要求与档案分类规范;11.档案数字化外包安全管理规范、归档文件装订规范、国家重大建设项目文件归档要求与档案整理规范、数字档案馆建设指南、特殊载体档案的管理等。

王毓慧

小兰老师特聘讲师

王毓慧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档案专业。2007年前在中船重工所属874厂技术处档案室工作。工作经历:1988年7月~2005年10月,中船重工平阳机械厂技术处档案室主任;山西电视大学平阳分校2003级、2005级档案专业辅导老师,主讲《档案学概论》《科技档案管理学》《档案保护技术学》《社会科学文献检索》等档案专业课程的授课和论文辅导、论文答辩工作;期间担任辅导老师担任《经济法概论》《合同法》《知识产权法》《证据学》等会计学/公共关系专业、法律本科的授课和论文辅导、论文答辩工作。2005年退休到北京以来,曾任中国科协所属《数字家电》杂志编辑部主任;建设部《中国住宅设施》杂志编辑部主任;清华大学《网络天下》网站主编;《中国太阳能产业资讯》编审;北京世国建筑工程研究中心科研处主任;中国人民保险集团北京西长安街八十八号发展有限公司项目部特聘档案专家、全国保健服务标准技术专业委员会标准部主任、天恒泰财富(北京)投资有限公司档案部主管、中卫安(北京)认证中心服务认证审查员、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美容分会标准工作组组长、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认证与标准专业委员会技术顾问等职。本人长期从事档案管理工作,长期担任军工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档案验收专家,具有一定档案理论水平和企业档案管理方面丰富工作经验,对企业档案规范化管理、知识产权档案管理、国家重点建设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档案整理有较深入研究,在《中国档案》、《山西档案》、《档案与建设》、《机电兵船档案》、《企业管理》等核心期刊公开发表了数十篇档案专业论文。2007年开始,参与中船重工、中国化工集团、中材集团公司、中国建材集团、国机集团、北京钢铁研究总院集团公司、中科院化学所、电子所、长春理工大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中美核安保技术示范中心、中色东方集团公司、湘电集团、鞍钢集团、洛阳轴承研究院、北京地质研究院等重点建设项目档案验收培训与验收工作。为中蓝晨光化工研究院、北京橡胶研究院、帝海房地产集团、神华中海运公司、华电招标公司、神华地勘公司等单位指导组建企业档案管理系统。2004年为中船重工集团编写《固定资产档案管理》培训教材,担任主讲老师在天津、武汉、重庆三地对中船重工集团重大建设项目档案参与人员进行培训;2007年在北京为中船重工集团进行《建设项目档案验收》培训;2008年为中国化工集团黎明化工研究院做《企业档案管理与现代企业制度》培训;2009年为中船重工集团公司进行《档案分类大纲及编号办法》培训;2010年为中船重工集团公司进行《知识产权档案管理》培训;2011年为中档教档案科技教育中心进行《知识产权档案整理与编目》培训;2012年为中科院行政管理局进行《档案分类与整理》培训;2012年为中国化工集团公司进行《档号编制方法与文书档案管理》培训(与国家档案局肖云共同进行);2013年为华电招标有限公司进行《招投标档案整理与组卷》;2016年为交通部培训中心长春/西宁培训班和苏州大学成都/苏州培训班讲解项目档案验收管理;2017年为成都能投集团做建设项目档案管理培训,2018年为中国电建集团在武汉做项目档案验收培训等。 编写有《国家重点建设项目档案验收培训教材》、《中船重工集团公司档案分类培训教材》、《中船重工集团公司知识产权档案培训教材》、《知识产权档案管理概况》、《中国化工集团公司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档案管理工作指导手册》、《保健服务国家标准解读》(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5年出版/副主编)、《档案工作实务系列电子培训课程》(武汉大学出版社2017年出版,方鸣主编,承担《建设项目档案验收标准化》等4个课件的编写)、策划编写《健康服务机构规范化管理丛书》(已出版3册),策划编写《体重控制服务标准化指南》;参编《母婴保健服务场所通用要求》(GB/T33855-2017)、《体重控制保健服务要求》(GB/T34821-2017)、《保健按摩按摩器具安全使用规范》(GB/T33355-2017)、《保健按摩器具售后服务规范》(GB/T33354-2017)、《CHS-FW-GZ-001 卫生保健和社会福利服务认证实施规则》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编写和10余项团体标准编写。在项目档案验收、企业标准化管理体系建设、企业档案规范化管理、健康服务标准化等方面具有比较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

解鸣

管理学硕士,档案专业中级职称

解鸣管理学硕士,档案专业中级职称。从事高校档案工作十五年,承担教学、科研单位的归档组织和指导任务。研究方向:档案管理实务,文书档案学,档案文化建设。目前主持省级课题一项,论文获2013年江苏省档案学术交流大会论文二等奖,2017年江苏省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作品大赛一等奖,2017年第六届中国档案职业发展论坛征文三等奖。

王志永

档案中级专业技术职称

王志永郑州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档案学专业毕业,管理学学士学位,档案中级专业技术职称。喜欢档案学专业,热爱档案工作,毕业后一直从事企业档案管理工作,专注企业档案15年,致力于企业档案管理经验的推广与传播。曾先后在3家世界500强企业从事档案工作,涉及能源、科技、制造、地产等多个行业,目前在一家知名地产企业从事档案管理工作。擅长档案信息化建设、档案宣传及培训工作。目前在研究企业档案智能化建设、企业档案人员职业发展、口碑营销与档案宣传等课题。

刘廉波

忆备科技市场总监

刘廉波忆备科技市场总监,高级工程师,原水规院档案中心主任。主持完成国家档案局《交通科技数字档案保存和利用模式研究(2014-X-12)》科研项目,并荣获国家档案局“优秀科技成果三等奖”和中交水运规划设计院“优秀开发和研究类成果奖”。在《中国勘察设计》《数字与缩微影像》《中国有色金属》等刊物发表文章十五篇。带领团队获得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13项。

董阳光

研究馆员

董阳光,1984年7月从山西大学毕业分配到档案系统工作至今,从此与档案相识,与兰台结缘。从无到有、不断学习、不断成长,先后在《北京档案》、《山西档案》、《山西科技》等刊物发表论文和文章30余篇。其中,《知识经济对档案工作者素质的挑战》获山西省档案系统优秀成果论文三等奖。《数字档案馆的涵义、模式及特征》获山西档案学优秀成果论文三等奖。2006年3月被山西省人事厅、山西省档案局颁发“十五”期间,在全省档案事业建设中,成绩显著,授予“先进工作者”称号。2007年12月取得研究馆员资格,连续三届被山西省档案局录入档案专家库,2017年被国家档案局录入国家档案专家库,2022年入选山西省档案专家。

李雨薇

档案管理专业硕士

李雨薇,上海大学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专业硕士,档案中级职称,航星永志信息资源研究院高级咨询顾问,主攻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管理方向,参与越秀集团、招商银行、温氏集团、新疆交投等多个大型集团企业的档案顶层设计工作。

崔海霞

特聘讲师

2017与档案相识,与兰台结缘。不断努力学习,提升自己业务知识。协助参与机关单位、企事业单位、档案执法检查、档案评审、档案接收验收、专家评审、档案评优、移交进馆等工作。参与完成的项目多次评为“区级优秀档案”“市级优秀档案”各机关单位、企事业单位多次评为“档案优秀单位”。档案实操经验丰富,擅长文书、专业、科技等多门类档案的管理工作。具备北京市档案人员岗位资格证书。

邢彬彬

档案学硕士

中国大民大学档案学硕士,档案中级职称,在央企、国企从事档案工作15年,有着丰富的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经验,曾带领团队,从0到1 推动集团公司档案信息化建设,搭建档案系统,实现多全宗管理,有效管控集团公司和子公司档案管理工作,将档案管理推向知识管理层面,实现公司档案信息的一体化管理。

王洪娟

特聘讲师

王洪娟,从事档案工作十余年,有着丰富的项目基建档案管理经验。现就职于华润置地华北大区青岛片区公司,从事档案管理工作,多次被总部、大区评选为先进档案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