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德清县档案部门集中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赵 宁 摄近日,浙江省德清县档案部门以专题学习会交流研讨的形式集中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研究部署贯彻落实工作。全县档案系统迅速掀起学习热潮,青年宣讲员结合身边变化,在各村开展宣讲活动,用生动朴素的语言宣讲全会精神,解读群众关心的政策,让党的最新决策部署在基层落地生根。
浙江舟山定海区 创办地情志鉴服务站
本报讯 近年来,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档案馆通过在各乡镇(街道)创办定海地情志鉴服务站,设立“墨香留痕,定海记忆”党史地情文化书籍展示角,并联合省知名品牌“舟山书库”探索出一条服务乡村振兴、助力共同富裕的特色之路,有力地促进了农村文化礼堂、城市书房和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区档案馆通过定期向各服务站赠送党史方志书籍、举办主题展览、开展线上阅读打卡等活动,进一步发挥档案史志存史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让档案史志宣传教育吸引力和感染力不断提升。目前,定海地情志鉴服务站已设立11家,线上线下阅览总量已达到11.5万人次,成为乡村里、小岛上亮丽的文化窗口。
展现体育魅力 彰显青春力量
近日,由江苏省南京市档案馆联合市体育局、建邺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青奥十周年主题图片展”开展仪式在南京奥林匹克博物馆举行。展览分为“青春记忆·超越梦想”“活力南京·延续精彩”和“人民体育·造福人民”3个篇章,全面展示了南京城市体育事业的发展成就和前景。首次展出了120余件2014年青奥会实物档案及100余张照片档案,生动再现了南京青奥会的筹备过程、赛事精彩瞬间、文化交流活动等,展示10年来南京城市体育事业发展成就。
河南许昌 完成全市国有档案资源普查
本报讯 近期,河南省许昌市档案局高质高效完成全市国有档案资源普查,并积极运用普查成果推动全市档案工作水平提升。普查启动后,市档案局出台工作实施方案,梳理普查单位名录库,实现统计范围内522家单位应普尽普、应报尽报。建立市、县两级普查单位填报进展每日同步更新机制,倒排进度、加强督导,指导各普查单位逐项检查各项指标,严谨细致做好数据核查、录入、校验、上报工作。普查结束后,市委常委、秘书长李海峰就运用普查成果提升全市档案工作水平专门作了批示。全市档案系统迅速行动,及时复盘总结普查成果,针对短板弱项,部署开展优化档案工作运行体系、完善统计分析机制、加强基层单位业务指导等重点工作。
老茶馆何以生香 ——探访“成都老茶馆档案”背后的故事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这是节选自被尊为“茶仙”的唐代诗人卢仝的名作《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又名《七碗茶歌》),诗中描述了饮茶时的不同层次和境界,展现了茶给人带来的至臻至妙的精神享受。而自唐代成都出现第一家茶馆后,茶馆便像蒲公英一样落地、生根、发芽、开花,散落在这座城市的每一条街巷,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并在历史绵延中生长出成都人独有的生活哲学、生存智慧和人文精神。因此,茶馆便成为成都一张独具特色的文化名片。今年5月8日,“成都老茶馆档案”成功入列《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使成都成为全国首个独立入选该名录的副省级城市和省会城市。“成都老茶馆档案”因何能入选该名录?这些档案里又记录了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其中蕴含着怎样的精神和价值?近日,记者带着这些疑问走进成都市档案馆,采访了相关档案人,随着他们的讲述答案被一一揭晓……易中天在《读城记》一书中专门分出一章来写天府成都。他是这样描述的,“有句老话:北京的衙门多,上海的洋行多,广州的店铺多,成都的茶馆多……这些老茶馆,或当街铺面,或巷中陋室,或河畔凉棚,或树间空地,三五张方桌,十数把竹椅,再加上老虎灶、大铁壶(或大铜壶)、盖碗茶具,也就成了市井小民的一方乐土”。听,小茶馆里的大历史成都市档案馆档案保管处处长米亮听完记者分享的这段文字后说:“没错,茶馆的确是成都人的一方乐土。不仅是市井小民,商贾大佬、政界名流、文人骚客中也有很多爱泡茶馆的人。所以茶馆和成都人的日常生活联系得很紧密,甚至可以说不可或缺。”接着,米亮向记者介绍了此次“成都老茶馆档案”成功入列《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的基本情况:“这个专题档案内容非常丰富,其中收录了1903年到1949年期间有关成都老茶馆的日常经营、行业管理、多元功能、文化交流以及女性保护5大类珍贵原件,包括手稿、图表、照片、印刷品等各种形式的档案,共计6345件,不仅全方位记录了近代成都老茶馆的发展、进步,也反映出其特有的生存韧性,深层次地揭示了茶馆与人民、茶馆与城市共生共融的密切关系。”记者了解到,在这些老茶馆档案中,既有茶馆日常经营的内容,如申请登记证、营业执照和租约合同;也有行业协会加强管理的实证,如茶馆数量统计、售茶定价等。但这些档案主要有什么特点?又记载了哪些动人的故事呢?米亮对记者说,特别值得注意的一大特点是,这些档案中的内容很多能够反映出“小茶馆里有大历史”这个主题。她举例道:“比如,在《成都市工商档案》中保存了一件1941年锦华茶楼的经理要求允许演出大鼓书的申请,其主要内容是说,茶馆经过重新装修,符合安全和卫生规定,为了‘繁荣市面’,请求允许从京津地区来的10多个艺人在此演出,承诺‘每日加唱抗战歌曲,藉资宣传’,所演节目‘绝不稍涉浪漫至伤风化’。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抗战时期茶馆的生存状态。”米亮还向记者讲述了两个发生在新中国成立前后的故事:1948年,在成都的街头,两位行色匆匆的青年走在人群中。年长一些的名叫高寿峨,是一名中共地下党员,两个人先后换了三家茶馆,最终才在布后街的一家小茶馆里坐定,高寿峨低声告诉20岁的年轻人余继宾,组织上已经批准他为中共预备党员。耄耋之年的余继宾回忆起这件往事时仍激动不已:“我记得入党宣誓时没有红旗,面对的是一张茶桌,高寿峨领着我宣誓,他低声读一句誓词,我就低声跟着念一句,当时眼泪一下子就出来了。”另一个故事发生在成都双流区擦耳岩正街一幢斑驳的老屋,这里曾是一家老茶馆,主人徐茂森明面上是和侄儿一起做生意的,暗里却是为中共地下党提供住宿和协助转运武器的。1949年中秋节前夕,联络站因叛徒出卖而暴露。12月7日深夜,叔侄二人与30多位革命志士一起于成都十二桥畔英勇就义。20天后,成都解放。米亮对记者说:“无论是档案里记载的,还是人们口口相传的,这些故事虽然都很简短,但无疑都是在‘小茶馆’里上演的‘大历史’,反映了茶馆所具有的独特社会功能。”清末成都人傅崇矩所编著的《成都通览》中记载:“成都之茶铺多,名曰茶社。如文庙街之瓯香馆则名馆,顺草湖之临江亭则名亭,山西馆口之广春阁则名阁,亦不一定名曰社也。现经警署发有规则,每铺皆用栏杆,省城共计四百五十四家……劝业场开后遂发生特别茶铺数家,茶香、水好、座雅、楼高,宜春楼、第一楼、怀园均好。”看,老档案里的新发现走进成都市档案馆的库房,记者看到一组组密集架整齐有序,一件件档案登记清晰,一张方桌上按时间顺序排列着工作人员精心挑选出的部分老茶馆档案。据介绍,这是正在为成都老茶馆档案专题展作准备。档案保管处的工作人员廖嵩对老茶馆档案情况非常熟悉。他对记者说:“‘茶馆’是人们最通用的一个称呼,但在四川,以前人们口头上更习惯叫‘茶铺’。所以《成都通览》中记载,清末成都的街巷共计516条,而‘茶铺’就有454家,从这组数据中便可看出,成都的茶馆之多。”这么庞大的商业规模,成都的老茶馆是如何运营的?当时出台过哪些具体的管理规定?这些档案又反映出哪些新的时代特点呢?廖嵩向记者详细介绍了部分档案的内容及历史背景。廖嵩拿出一件1916年11月《中国红十字会华阳分会送省会警察总厅关于借万春茶园演戏募捐的函》给记者看,讲述了他在“老档案里的新发现”:“这件档案的主要内容是红十字会拟在万春茶园为筹集救护、救济款项而进行演戏募捐,鼓励大家积极捐献。这件档案中有一个‘新看点’,那就是开始售卖女宾票,要知道当时女性是不允许进入公共场所的。虽然1913年曾出台过允许女性可以进茶馆看戏的规定,但后来因受到多方人士的强烈反对而中断,此档案中出现的拟于白天择期专售女宾票,晚上专售男宾票,体现出1916年男女平等的意识在成都已逐渐被大众所接受,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时代的进步。”20世纪20年代初,成都开始从一个相对封闭的、以农业为主的地方,逐渐向以小商品为主的经营模式转变,茶馆成为服务业中重要的代表,因为它是带动就业最多的一个行业,所以就成了地方税收的重要来源,一时间,茶税、桌税、戏税等多如牛毛。而为了增加税收,当时的国民政府管理部门“新招数”可谓层出不穷,相继出台了各种管理办法。说到茶馆是带动就业最多的一个行业,廖嵩向记者介绍道:“一般情况下,各茶馆都会有很多手艺人在里面谋生,比如以前就有卖花生瓜子的、掏耳朵的、理发的、擦鞋的,还有提供热脸帕和水烟服务的。因这些人是借茶馆来招揽生意的,所以要付给茶馆老板一些费用。这样一方面他们为茶馆提供了更多的‘增值服务’,另一方面也可养家糊口,两者相互依存,关系密切。”1942年9月19日,《成都市茶社商业同业公会造具评定茶价表》(部分)。 成都市档案馆藏而谈到当时相关管理部门的“新招数”时,廖嵩拿出两件档案来举例说明。第一件是1942年9月的《成都市茶社商业同业公会造具评定茶价表》,他对记者讲:“成都市茶社商业同业公会是成都茶馆的行会组织,起着向上反映行业困境、向下传达各类指令的桥梁作用,会定期对茶馆的物价水平和经营情况进行调查统计,这件档案就详实记录了各茶馆经营的许多重要信息。比如,这个茶价表里明确显示了当时成都茶馆主要售卖的有‘花茶、春茶、西路’等品种,其中‘茶叶价、每斤分碗数、每碗成本、每碗售价’也一目了然,还记载了‘普通茶社平均旺淡月每日售四百碗’的情况,可见成都茶客人数之多。”另一件是1944年制定的《成都市管理各公园的茶社规则》。廖嵩接着介绍道:“在成都,公园里的茶馆更是相关职能部门管理的重点,因其整体环境优美、地理位置优越而生意更好,因此1944年制定的《成都市管理各公园的茶社规则》正式出台,该规则共11条,就公园内各茶馆售卖价格、清洁卫生、摆放秩序等进行了具体规定。比如在经营方面,规定‘各茶社应就租佃范围内营业,不得擅自侵越与搭设棚幕’;在售卖价格方面,规定‘茶价应遵照规定价格售卖,不得任意提高’;在清洁卫生方面的规定尤为详细,不但要求各茶馆的‘茶具及场地应随时保持清洁’,‘不得随地倾倒渣滓及污水妨碍卫生’,还指出‘厕所应特别打扫清洁’,并且声明如违反上述规定,将受到停业或查封的处分。此外,还有娱乐、营业登记、营业许可等方面的管理规定,也说明了茶馆行业是当时的纳税大户,成为当局重点管理的对象。”1944年12月,李月秋的《公共娱乐场所艺员申请登记书》。成都市档案馆藏1944年底,成都有了第一家自来水公司,最初水管网自青羊宫起,至通惠门、祠堂街、盐市口、东大街、春熙路、总府街等地,沿线茶馆数量众多。廖嵩介绍道:“由于自来水水质清洁,用水方便,作为城市市政和公用建设的组成部分,对于城市建设和市民生活的改善具有重要促进作用,而饮用水是茶馆经营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成都茶社业工会关于使用自来水办法的呈文》中就记录了该市支持水管沿线的茶馆使用自来水,且为了让茶馆都能用上自来水,还特意建议增加水管、水站,降低水价等相关信息。这件档案是新旧供水方式更替的见证,也是时代进步中的一个‘新看点’。”《那间街角的茶铺》的作者王笛教授在书中这样写道:“在旧时的成都,茶铺无处不在,桥头、街角、巷尾、庙前、树下……人们耳边无时无刻不响着堂倌的吆喝声,震天的锣鼓声,咿咿呀呀的清音,抑扬顿挫的评书……来到成都,仿佛进入了一家大茶馆,节奏不慌不忙,似乎一切都在掌控之中,不担忧明天,没有远虑,一碗茶便道尽了生活的真谛。”品,快时代里的慢节奏成都市档案馆利用编研处副处长贾燕妮向记者介绍了王笛教授与该馆的不解之缘:“王教授就是成都人,当代有名的历史学家,写有多部有关成都老茶馆的专著,比如《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1900—1950)》《茶馆:成都公共生活的衰落与复兴(1950—2000)》《那间街角的茶铺》等,社会影响很大。为了更好地创作,让书的内容更加丰富和更具说服力,他多次前来我馆查阅相关档案,并在书中多处引用。“今年5月8日,‘成都老茶馆档案’成功入列《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后,我馆于11日联合第13届四川国际茶业博览会组委会,共同举办了‘成都老茶馆档案文献——中国茶文明学术研讨会’,特邀6位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齐聚成都,共谋如何作好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的‘后半篇文章’。王笛应邀参会,进行了《追寻日常:成都茶馆的档案与历史》主题演讲,他不仅回顾了自己利用我馆档案进行茶馆研究的经历,还强调了档案对其写作的不可或缺性。他在演讲中重点指出‘成都老茶馆档案’具有唯一性,为研究老茶馆专题的人提供了丰富的档案资源,同时也为大家了解成都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窗口。而以茶馆文化为窗口研究普通民众的日常,可了解成都以前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相关情况,为当下社会治理提供历史借鉴,深刻阐明了档案对品味一座城市历史的重要支撑作用。”贾燕妮对记者说:“每个人来成都,打开这座城市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泡茶馆,因为在那里你能品出这个‘快时代里的慢节奏’,品出成都人独有的生活哲学和生存智慧,特别是现在人们所向往的‘松弛感’。”然后,她介绍说,在茶馆里,你可以和陌生人因某个共同话题侃侃而谈,也可以默不作声听邻桌讲趣事;你可以和朋友相约聚会,也可以一个人观景发呆。大家在茶馆各行其是,各寻其乐,享受生活的安逸。不得不说,成都的茶馆是一个很容易让人找到松驰感的地方。观音阁老茶馆内景 秦海庆 摄记者也了解到,在成都,鹤鸣茶社是现在年轻人最爱的网红打卡地之一,它是一家具有百年历史的老茶馆,位于人民公园内,以历史悠久、环境优美、茶品齐全、服务到位而著称,不仅能看川剧变脸,还能看到长嘴铜壶茶艺表演。成都市档案馆里也有与其相关的档案可查。鹤鸣茶社茶艺表演 秦海庆 摄在采访结束后,贾燕妮向记者特别推荐了一家小镇上的百年老茶馆去参观——观音阁老茶馆。据说这是一座明代中后期的建筑,原为观音庙,民国时期改为茶馆。到这家老茶馆后,记者看到其门前的一棵大树上挂着一个小黑板,上面写着:“喝茶十元,拍照十元,喝茶加拍照十元。”短短三句话,不仅告知了客人茶的价格,而且四川人的幽默感、亲切感也扑面而来。走进茶馆,淡淡的茉莉花香溢满整个空间,里面摆有陈旧的木桌、油亮的竹椅、洁净的盖碗茶,一应俱全;墙壁上挂着斗笠、蓑衣、油纸伞,年代感十足;加上凹凸的地面、陈旧的老虎灶和打着赤膊为客人热情掺茶的堂倌,让人有一种恍若入梦、回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感觉。原来,档案里记载的和王笛教授书中所描写的场景现在仍然鲜活地存在着。有一句民谚:茶馆是个小成都,成都是个大茶馆。在成都,茶馆何以如此生香?你品,你细品……
河南光山多措并举做好诉讼档案工作
本报讯 近年来,河南省光山县人民法院按照《人民法院电子诉讼档案管理暂行办法》相关要求,实行诉讼文件纸质电子双归档制度,严把“归档质量关、归档接收关、保管安全关”,切实提升实体档案安全管理水平,确保电子档案真实、完整、可用、安全。院党组高度重视档案工作,将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和全年岗位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成立领导小组,定期通报归档进度,开展业务培训和知识宣讲,进一步强化各部门干警归档意识和自觉性。安排专人负责卷宗调阅,严格执行档案借阅查阅制度,防止案卷信息的不合理利用。今年以来,当事人查阅调取卷宗材料156人次,有效实现了调档迅速、查阅及时、管理有序、保障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