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 08.28

内蒙古巴彦淖尔 高质高效完成国有档案资源普查工作

本报讯 近期,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按照国家档案局、自治区档案局关于开展国有档案资源普查工作的具体要求,坚持“服务为先、指导为重、质量为本、效率为要”的工作原则,扎实有序开展各阶段工作任务,确保普查工作高质高效完成。市委办公室(档案局)将国有档案资源普查作为重点工作,提早谋划、高位推动,将其纳入2024年度市直单位、旗(县、区)档案工作绩效考核指标。市委办公室(档案局)统筹部署,对时间安排、填报质量等提出具体要求。各级各单位档案部门明确专人负责,以档案工作人员为主力,在原有档案工作网络的基础上,形成了“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总体协调、全员联动”的工作机制和格局。统筹过程中,市委办公室(档案局)印发通知,围绕三类填报单位及其对应的普查内容,明确了普查时间安排及分阶段具体任务,要求各地各单位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识做好普查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全面、如期填报,并确保数据客观、真实、准确。对国家档案局、自治区档案局相关制度方案进行深入研究,结合基层工作实际,制作并发放了档案馆、档案室、乡镇街道普查情况表填报说明,结合图片、示例,对表中245项内容的指标含义、统计口径、计算方法及其逻辑关系进行逐项解读,供档案工作人员系统学习、随时查看、便捷使用。数据填报过程中,逐级确认各填报单位更新基础信息结果。确认市、旗(县、区)两级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及其所属二级单位543个,苏木乡镇、街道办事处71个,共计614个单位参与此次普查工作。组织完成名录库维护的单位第一时间开展前期准备工作,对照年度档案事业统计调查相关数据,结合馆藏、室藏档案具体情况,开展清点、核实、数据收集,同步填写电子版或纸质版普查表,围绕填写过程中发现的各种问题,及时通过微信、电话沟通并进行现场指导,实现“线上+线下”精准对接、答疑解惑。系统启动数据填报功能之后,各级档案馆和各级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陆续完成了线上录入,由各旗(县、区)档案局即时审核并汇总各地区整体情况提交上报,市档案局采取系统审核与人工审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复核。目前,全市614个填报单位的659名档案工作人员已严格按照各阶段任务安排,完成名录库维护和馆(室)藏档案清点、核实、纸质报表填写及初审,以及线上数据录入、汇总及审核,普查工作高效完成。 

详情
...

2024 08.27

鲜鱼口 中轴线上的“烟火气”

2024年7月27日,我国申报的“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在这条纵贯北京城,穿越700多年时光而来的历史长卷中,不仅拥有宏大的皇家宫殿建筑群,也充满了民间百姓的烟火气。鲜鱼口位于前门大街东侧,与大栅栏隔街相望。街区雏形起于明代,清代形成规模。1999年,被北京市政府列入第一批历史文化保护街区。这里不仅有众多历史遗迹,还是老北京风貌最浓厚的地区,凝聚了京味文化精髓。在纵横的街巷和青砖绿瓦间,上演了柴米油盐下的人生百态。百味杂陈 市井生活明正统年间(1436—1449),为解决皇城夏季雨水排泄问题,在正阳门外修城壕以泄其水,从而形成了三里河。有河就有鱼,渔民打到鱼后常拿到梯子桥的西侧售卖,渐成鱼市,人称鲜鱼巷。清代三里河水道干涸,周边逐步搭建起店铺和房屋,形成街巷,始称鲜鱼口。老北京人曾有“先有鲜鱼口,后有大栅栏”之说。鲜鱼口的繁荣兴起于清代。由于清朝统治者规定北京内城为八旗驻地,所有汉民一律迁至外城,且内城不得开设戏院、会馆及其他大型私营店铺,迫使一众商贾向外城迁移。鲜鱼口位于正阳门外,因而大批商铺落户于此。加之科举考试、外官进京述职等住宿需要,在正阳门附近修建了大量会馆,推动外城发展的同时也为鲜鱼口带来商机,逐渐形成名店云集、名品荟萃的景象。至清末,京奉铁路和京汉铁路的始发车站建于鲜鱼口附近,地缘优势加上巨大客流量,使其商业发展再进一步,汇集了众多老字号,如正明斋饽饽铺、长春堂药店、天兴居炒肝店及兴华园浴池、天成斋鞋店、马聚源帽店、联友照相馆等。修缮后重张开业的鲜鱼口 李文慧 摄历史上鲜鱼口不仅卖鱼,依托鱼市,逐渐出现了不同品类的集市,如布市、肉市、果子市、草市、粮食市等。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这里独特的街巷名称,如肉市街、布巷子、瓜子店、果子胡同等。据《光绪顺天府志》记载,“布巷子有布市”。布市从明代起延续至民国,代表着京城数百年布匹业的辉煌。整条巷子都是布商的住宅、库房和铺面房。当年,瑞蚨祥进京经商,便是在此租房设庄,卖山东土布积累财富,随后出资在大栅栏购买铺面,成立瑞蚨祥绸布店,并逐渐发展成北京最大的绸布店。随着20世纪30年代洋布涌入市场,布市逐渐衰落,但胡同中仍有一些规模较大的布庄进行零售、批发业务。至今,在布巷子里还可以看到保留完好的民国时期布店遗址,如益记布庄的三层中西结合式建筑等。清宣统年间,果子胡同里约有60余家批发贩卖干鲜水果的果行。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万城、恒兴、顺昌、同顺四大果行。果行多有朝廷发的“龙帖”,各地运来的瓜、果、梨、桃等由专柜收集,供皇宫选用,普通百姓不得购买。民国时期,果行则主要批发给商贩。“到干鲜果子行趸货的都是北京城的各干果铺、鲜果局以及摆小摊和担担下街的小贩等。买卖双方讲好价钱,要由果行掌秤的给过秤,果行从中获得佣钱”。舌尖记忆 回味无穷“一口京腔,两句二黄,三餐佳肴,四季衣裳”将老北京人的日常生活描述得淋漓尽致。人们常说的“京味儿”,不仅藏在街头巷尾,更藏在一道道特色美食里。鲜鱼口是京城著名美食街,街里酒楼鳞次栉比,既有独具风味的官府菜、清真菜、私家菜,也有名目繁多的传统小吃。北京烤鸭作为北京的代表性美食,分焖炉和挂炉两大门派。焖炉烤鸭特点是烤制不见明火,鸭膛内灌入特制老汤,形成外烤内煮之势,外脆里嫩,其代表为便宜坊烤鸭店;挂炉烤鸭的特点是果木炭烤,明火可见,其代表为全聚德烤鸭店。巧的是这两家店铺都曾开设在鲜鱼口。便宜坊开业于明永乐十四年(1416),最初设在宣武门外米市胡同,后迁到鲜鱼口,店铺匾额由明嘉靖年间(1522—1566)兵部员外郎杨继盛所书。其烤鸭技法最初从南方传入北京,因对温控技术要求极高,而便宜坊的师傅掌握炉火温度最为适当,烤出的鸭子便成了京中一绝。它自开业起至今经营600年之久,堪称北京老字号中的鼻祖。全聚德烤鸭店开业于清同治三年(1864),位于鲜鱼口肉市街。其聘请清宫御厨掌炉制作的烤鸭,味道独特,肉质鲜嫩;鸭体全身呈均匀枣红色,油光润泽;再配以荷叶饼、葱、酱食之,腴美醇厚,回味不尽。新中国成立后,它更是作为中国名菜的代表活跃在国际舞台上。1949年10月16日,毛泽东在中南海勤政殿接受首任苏联驻华大使罗申递交国书时,即以全聚德烤鸭招待贵宾。与戏结缘 名家荟萃鲜鱼口的戏园数量不如大栅栏多,却各个都是重磅。清代诗人杨米人所作《都门竹枝词》曾写:“半膘无事撞街头,三五成群逐队游;天乐馆中瞧杂耍,明朝又上广和楼。”诗中提到的天乐馆与广和楼都是鲜鱼口著名的戏园。广和楼是北京城最早的戏园,建于明代,曰“查楼”。据《宸垣识略》载:“查楼在肉市,明巨室查氏所建戏楼,本朝(清朝)为广和戏园。”民国初年,京剧“第一科班”富连成社经常在广和楼演出,名角马连良、叶盛兰均出自此班。民国时期鲜鱼口的热闹景象天乐园早在明嘉靖年间已有,但其年代虽久却名声不响。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徽班进京后,京城出现了七大名戏园:广和楼、广德楼、庆和园、同乐园、庆乐园、三庆园、中和园,天乐园未列其中。而且从杨米人的诗中可知,天乐园虽名为戏园,实际演的不是戏曲,而是杂耍。不过到了清末,天乐园却一举成名。光绪二十六年(1900),义和团放火焚烧专卖洋货的老德记药房,结果一把火烧掉整个大栅栏,街里的戏园均被焚毁。而与其隔街相望的鲜鱼口侥幸逃过一劫,天乐园与广和楼都保存下来。这场大火给天乐园带来了商机,借着其他戏园都忙于重建,天乐园“敞开大门”,承接了众多演出,自此名声大噪。许多名角也开始登上天乐园的舞台。17岁的梅兰芳曾在天乐园演出3年,昆曲大师韩世昌也在此走红。1920年,天乐园更名为华乐园,京剧“四大名旦”之一的程砚秋常年在这里驻演。新中国成立后,天乐园更名为大众剧场。20世纪六七十年代,评剧流行,大众剧场引领潮流,每当新戏上演,都会有观众半夜前来排队,等待开票。1986年,历经百余年风雨的天乐园停止营业。2012年8月,随着前门地区整体商业街改造完成,经过重新设计修建的天乐园隆重登场。经过多年发展,现已成为集参观、互动、表演于一体的全球首家京剧体验馆。现今依旧热闹非凡 李文慧 摄如今,步入鲜鱼口,仿佛置身“鱼”的世界。街区内,各色砖雕、井盖、路灯等均以“鱼”为主题。高高悬挂的大红灯笼,老字号的各式招幌,古香古色的牌匾、抱柱楹联,将整条街区装点得愈发古朴雅致,也充分展现出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特色。

详情
...

2024 08.26

“百年清远精选图片展”向市民免费开放参观

展览开幕现场近日,广东省清远市档案馆与清远日报社联合举办的“百年清远精选图片展”在“228洲心粮仓”文化创意产业园开展,向市民免费开放参观。展览从《百年清远·影像档案》中精心挑选出近百幅珍贵老照片,以1869年英国纪实摄影先驱约翰·汤姆逊在北江、飞来寺拍摄的照片为起始,穿越百年历史,直至1988年清远建市,原清远县撤销并分为清城区和清郊区。展示了清远在不同时期的社会变革、风貌变迁及人文风情。主办方还在展览中设立影像档案收集点,号召地方文史专家、摄影爱好者及社会各界进一步挖掘整理清远的历史文化,实现“动态展览,边展边收,常展常新”,将“228洲心粮仓”打造成清远人的“近代影像族谱”。

详情
...

2024 08.23

浙江开化县 200余名青少年到档案馆参观体验

近日,浙江省开化县档案馆、共青团开化县委员会、少先队开化县工作委员会联合开展“红领巾走进档案馆——跟着档案去研学·从档案里看祖国发展”主题实践活动。参加活动的青少年们通过聆听优良家风家训讲解、观看红色革命家书、参与体验互动,深入了解祖国和家乡的发展历程,深切感受档案中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档案记载历史、见证历史的重要作用。目前,活动已吸引200余名青少年到馆参观体验。

详情
...

2024 08.22

山东滨州 弘扬企业家精神服务城市发展

        本报讯 近年来,山东省滨州市档案馆对馆藏档案资料进行系统梳理与研究,探寻企业文化和企业家精神的形成和发展,总结提炼出化工类绿色循环经济型企业山东鲁北企业集团总公司的“黄席棚精神”、全国活塞行业冠军企业滨州渤海活塞有限公司的“唯旗是夺精神”和世界企业500强民企山东魏桥创业集团有限公司的“为国创业、为民造福”精神,并通过与高校合作,研究探索优秀企业家精神的启发与现实应用。为扩大研究成果的社会效益,以档案资政参考形式呈送市领导参阅,多渠道宣传,为党委政府制定工业经济发展政策提供历史依据和经验借鉴,取得了良好效果。

详情
...

2024 08.21

福建泉州 首赴印尼举办侨批档案文化展

本报讯 前不久,由福建省泉州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市档案馆会同印尼晋江同乡会、印尼泉州青年商会联合举办的“世界记忆 海丝遗珍——泉州侨批文化展”在印尼首都雅加达开展。这是泉州档案部门首次赴印尼举办侨批展览,吸引了当地各界关注。展览分“海丝记忆侨批源”“百年沧桑话侨批”“批连两地情义长”3个部分,共展出190多件馆藏侨批、照片等档案,充分反映了闽南人沿海上丝绸之路的迁徙历程,侨批的产生缘由及运营方式,华侨积极投身侨居地建设发展情况,以及印尼华侨恋祖爱乡、爱拼敢赢、无私奉献、诚信守诺的精神,为广大印尼侨亲呈现了侨批档案作为世界记忆遗产的时代价值及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闽南文化、华侨文化,引导印尼泉籍同胞共同铭记根脉乡愁、关注支持祖国发展。展览现场还展播了侨批主题MV、主题沙画作品、文创产品,其中的侨批文创信封和印章吸引了群众争相驻足打卡盖章。 

详情
当前第18页 共25页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