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 07.15

“时光奇遇——长沙老街巷档案展”正式开展

        日前,湖南省长沙市档案馆、市图书馆共同举办的“时光奇遇——长沙老街巷档案展”在市图书馆三楼展厅正式开展。该展览以一张馆藏的民国长沙公交线路图为引,分为“漫步忆星城”和“环游访古今”两个部分,通过馆藏地名档案和照片档案,带领观众重温往昔岁月,感受市井烟火,寻访老城记忆。开展当天,市档案馆安排了展览导览,并向观众赠送展览主题画册、明信片等文创产品。

详情
...

2024 07.12

山东日照 开展“梦想档案”征集活动

        本报讯 近期,山东省日照市档案馆联合日照一中开展“筑梦现代化”梦想档案征集活动,引导广大学生听党话、跟党走,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许多学生将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日照时的重要讲话作为自己的人生箴言,树立起“做胸怀国之大者的有志青年、做可堪时代重任的有才青年、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有为青年”的远大梦想。工作人员组织学生们亲手将自己的“梦想”保存到市档案馆。学生们可将今后学习、工作、生活中产生的有意义的档案随时添加到个人的“梦想档案”中,也可凭本人身份证随时开启“梦想档案”,体验启梦、筑梦、圆梦之旅。 

详情
...

2024 07.11

浙江平湖 电子档案安全管理步入新阶段

        本报讯 近日,浙江省平湖市数字档案管理服务一体化平台正式接入省档案链系统,实现了“来源可溯、去向可查、全程留痕”的电子档案数字化管理新模式,标志着平湖档案安全管理工作步入新阶段。该一体化平台于2014年上线,贯通全市各镇(街道)、市级机关部门、企事业单位和村(社区)近220家,现有电子目录180万条、数字化副本100万件。2023年,市档案馆结合数字化改革需求,全力启动系统迭代升级,实现数字档案、电子公文、政务服务事项电子文件、自建业务系统数据等各类档案资源综合集成,成为全市档案资源数据中心。下一步,市档案馆将深入开展馆室一体化提升工程,实现各类档案应用的综合集成。 

详情
...

2024 07.10

从“他乡客”到“家国情” ——福建省档案馆活化利用侨批档案纪实

侨批档案是福建省档案文献的瑰宝和对外文化交流的靓丽名片,围绕侨批档案的活化宣传,福建省档案馆不断创新开发文化产品,通过年轻人喜爱的方式讲述侨批故事,实现从“他乡客”到“家国情”的转化,让年轻人对侨批档案承载的浓厚家国情怀产生情感共鸣。在福州市闽侯县,熙熙攘攘的闹市中隐藏着一处独特的老建筑,几乎每天都有群众步入其中,或参观游览,或“打卡”纪念,这便是福建省档案馆精心打造的侨批馆。侨批馆通过挖掘侨批档案,融入海外华侨中的诸多人物原型、历史故事,设置了“闵掌柜”“阿青”等鲜活的人物角色,让年轻观众可以根据故事情节发展一步步破解谜题、拨开迷雾,找到被隐藏的真相。目前,已推出的侨批档案主题沉浸式互动文化产品包含沉浸式互动阅读和“驿里巷”实景解谜体验。沉浸式互动阅读包含公开出版物1本、道具信封1个、文创产品“侨批馆”纪念版流沙票根1个。道具信封里包含道具纸6张、明信片1张、光栅卡1张、硫酸纸道具1个、侨批信封2个(批封、怀表、汇票、信纸、书签、日历)。《侨批馆》是档案科普类读物,故事设定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一家侨批局老板的儿子第一次送批的经历为主线,内容有收到信后的基本工作、需在批封上注明的信息、批款汇兑的方式、信笺上的图案、读信的讲究等。读者通过扫描游戏说明里的二维码,即可走入侨批档案架构的神秘世界,感受故事中的家国情怀。结合“百年跨国两地书——福建侨批”展览,省档案馆打造了“驿里巷”实景解谜项目,突破时空限制,成为全国首个“线上展厅+线下展厅”双渠道解谜体验项目。在线上,观众通过福建档案信息网“百年跨国两地书——福建侨批”网上展厅体验解谜;在线下,观众通过省档案馆实体展厅参与解谜体验。解谜道具包含解谜手账1本、纸质道具7张、明信片2张,只要扫描游戏说明中的二维码,观众就能跟随“闵掌柜”“阿青”进入由侨批历史与档案故事构成的神秘世界。“驿里巷”实景解谜项目所有谜题都是根据展厅中的侨批档案展品设计的,具有很强的互动性。展厅中不起眼的地方有3个拓印互动装置,观众使用炭笔在白纸上依次进行拓印,便可获得完整的图案线索,并进入下一步的故事情节。展厅的结尾处设置了一个“侨批馆”信箱,观众可手持钢印机在明信片上拓出侨批馆的logo,并写下对任何一个人的“念”,然后投入信箱,“闵掌柜”便会收到这些明信片,无论此人身在何方,“闵掌柜”定会送达。“驿里巷”实景解谜项目已于6月7日正式对社会开放,受到广泛好评。“太有创意了,没想到档案馆会有这么新潮的解谜游戏。”“像‘剧本杀’一样层层推进,很有意思。”“我玩了一个半小时,将展览仔仔细细地看了两遍才通关。”参与实景解谜的公众纷纷在抖音、小红书个人账号推广,“坐标福州,0元玩剧本杀!”“福建省档案馆还能玩剧本杀”等笔记迅速成为网络热点。  截至6月26日,已有福州多所中学、龙岩第一中学等中学学生和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建警察学院、福建中医药大学等高校大学学生、自由职业者等133人预约体验“驿里巷”实景解谜项目。当前,省档案馆已与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建警察学院等高校共建了“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在对侨批档案的深度挖掘中,省档案馆将逐步扩大“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共建范围,结合“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让侨批馆沉浸式互动阅读走进中学、大学校园,让“驿里巷”实景解谜成为“大思政课”的新形式,让侨批档案在青年群体中引发更多的情感共鸣。

详情
...

2024 07.09

福建省晋江市档案馆联合邀请“小记者”体验“福船”制造技艺

“小记者”体验“福船”制造技艺近日,福建省晋江市档案馆联合《晋江经济报》,邀请“小记者”走进梧林传统村落百福轩,体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感受《世界记忆名录》“侨批档案”魅力。“小记者”参观“丝路信使——福建省侨批与海上丝绸之路主题文献展”,了解侨批及其作用;制作“福船”,学习福建海船水密隔舱制造传统手工技艺,探秘福建海洋文化。大家表示,今后将加强对侨批文化和非遗文化的学习,传承弘扬“丝路精神”。

详情
...

2024 07.08

“治国,须有一部大法” ——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诞生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向全国人民公布并征求意见,此后,于9月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一致通过。它是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是中国人民100多年以来为新中国诞生而英勇斗争的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新的历史经验的总结,肯定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过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同时用法律形式把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作为全国人民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确定下来。立国安邦的大事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制定宪法的客观条件尚不成熟,所以1949年9月制定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以下简称《共同纲领》)一直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在党的领导下,经过3年艰苦奋斗,经济逐渐复苏,社会日趋稳定,新中国各项工作走上正轨。1953年1月1日,《人民日报》在元旦社论里,把“召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宪法,通过国家建设计划”列为1953年的3项伟大任务,向全国公布。按照党的惯例,在决定这样的大事之前,毛泽东或其他中央领导人,事先都要多方听取党外人士的意见。他于1月11日在中南海召开有18位党外民主人士参加的座谈会。周恩来于12日主持了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常委会第44次会议,广泛听取意见。13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会议决定成立以毛泽东为主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起草委员会。1953年12月,过渡时期总路线宣传提纲审定工作一结束,毛泽东便立刻投入宪法起草工作中。24日,他带领起草小组的成员乘专列离开北京前往杭州,主持起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在列车上,他对随行人员说:“治国,须有一部大法。我们这次去杭州,就是为了能集中精力做好这件立国安邦的大事。”从现时中国的实际出发在杭州,毛泽东和起草小组成员开始了紧张的工作。1954年1月15日,在致刘少奇并中共中央各同志的电报里强调,“望各政治局委员及在京各中央委员从现在起即抽暇阅看下列各主要参考文件:(一)一九三六年苏联宪法及斯大林报告(有单行本);(二)一九一八年苏俄宪法(见政府办公厅编宪法及选举法资料汇编一);(三)罗马尼亚、波兰、德国、捷克等国宪法(见人民出版社《人民民主国家宪法汇编》,该书所辑各国宪法大同小异,罗、波取其较新,德、捷取其较详并有特异之点,其余有时间亦可多看);(四)一九一三年天坛宪法草案,一九二三年曹锟宪法,一九四六年蒋介石宪法(见宪法选举法资料汇编三,可代表内阁制、联省自治制、总统独裁制三型);(五)法国一九四六年宪法(见宪法选举法资料汇编四,可代表较进步较完整的资产阶级内阁制宪法)。”他认为,制定本国宪法,参照别国宪法和中国历史上有过的宪法,是完全必要的。人家好的东西,结合中国国情,加以吸收;不好的甚至是反动的东西,也可以引为鉴戒。毛泽东多次讲,我们的这部宪法,是属于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因此,他特别注意研究和借鉴1918年颁布的《俄罗斯社会主义联邦苏维埃共和国宪法(根本法)》、1936年颁布的苏联宪法以及斯大林《关于苏联宪法草案的报告》。此外,还注意参考东欧一些人民民主国家的宪法。对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他比较看重1946年《法兰西共和国宪法》,认为它代表了比较进步、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内阁制宪法。对于中国从清朝末年以来的历次宪法,他认为:“这里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比如民国元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那个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当然,是不完全的、有缺点的,是资产阶级性的,但它带有革命性、民主性。”外国的宪法也好,中国过去的历次宪法也好,都只能作为参考。制定新中国的宪法必须从现时中国的实际出发。毛泽东为起草宪法确定的根本指导方针是:“以事实为根据,不能凭空臆造。”宪法的起草是慎重的有了前面的基础,宪法起草工作进展得比较顺利。1954年2月中旬,起草小组拟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初稿)》。随后,在毛泽东主持下,小组又通读通改。至3月9日,宪法起草小组完成第一阶段的任务,为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进一步讨论修改宪法草案,提供了一个比较成熟的稿本。3月12日、13日和15日,刘少奇在北京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初稿)》四读稿。自此,宪法草案初稿的起草工作告一段落,准备扩大范围讨论修改后,提交宪法起草委员会。17日,毛泽东一行回到北京,立即着手召集宪法起草委员会会议,讨论宪法草案。随后,他审阅修改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初稿)》的18日、19日讨论修改稿。1954年3月23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起草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毛泽东代表中国共产党向会议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初稿)》。图为毛泽东在修改宪法草案。3月23日,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起草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首先,他代表中国共产党正式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初稿)》。会议决定,在最近两个月内完成对宪法草案初稿的讨论修改,以便提请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批准其作为草案公布。5月27日至31日,在刘少奇主持下,多次召开宪法起草委员会会议,对草案初稿逐章讨论,形成宪法草案(修正稿)。6月8日,他又主持召开第6次会议,进行讨论。同时,全国政协和各省市党政机关、军队领导机关以及各民主党派和各人民团体的地方组织,共8000多人,用了两个多月时间对宪法草案初稿进行讨论,提出各种修改意见5900多条。11日,再次召开第7次会议,对宪法草案(修正稿)的全部条文进行最后审查。经过80多天的讨论和反复修改,宪法草案提交全国人民公开讨论的条件已经成熟。6月14日,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30次会议,讨论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和《关于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决议》。会议最后,他作了讲话,说:“这个宪法草案,看样子是得人心的。”“这个宪法草案所以得到大家的拥护,主要是两条。第一,这个宪法草案,总结了历史经验,特别是最近五年的革命和建设的经验,也总结了从清朝末年以来关于宪法问题的经验。……第二,我们的宪法草案,结合了原则性和灵活性。”“一个团体要有一个章程,一个国家也要有一个章程,宪法就是一个总章程,是根本大法。用宪法这样一个根本大法的形式,把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固定下来,使全国人民有一条清楚的轨道,使全国人民感到有一条清楚的明确的和正确的道路可走,就可以提高全国人民的积极性。我们的总目标,是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随后,在近3个月时间里,全国有1.5亿余人参加讨论,提出118万多条修改、补充意见和问题。据一些亲历者回忆,讨论正值洪涝灾害严重,在如此艰难的条件下,人民群众对新中国宪法草案的热情丝毫不减,提出了许多中肯、具体的意见和问题。9月9日,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34次会议,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讨论修正后,决定提交即将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审议。14日,他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临时会议上,对宪法草案作最后的审议,并对全国人大代表提出的两项修改意见作了说明。他还说:“这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宪法了。最先是中共中央起草,然后是北京五百多高级干部讨论,全国八千多人讨论,然后是三个月的全国人民讨论。这一次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一千多人又讨论。宪法的起草是慎重的,每一条、每一个字都是认真搞了的,但也不必讲是毫无缺点,天衣无缝。这个宪法是适合我们目前的实际情况的,它坚持了原则性,但是又有灵活性。”一切权力属于人民1954年9月15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隆重开幕。在代表们热烈的掌声中,毛泽东宣布大会开幕并致辞。会上,刘少奇代表宪法起草委员会作《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报告》。他说:“我们现在提出的宪法草案乃是对于一百多年以来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对于中国近代关于宪法问题的历史经验的总结。当然,我们的宪法草案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新的历史经验的总结。在全国人民讨论中,证明了我们的宪法草案是代表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的,是实事求是的。……我们的宪法草案,经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以后,将成为我国的国家根本法,……全体人民和一切国家机关都必须遵守。”他特别指出:“中国共产党是我们国家的领导核心。党的这种地位,决不应当使党员在国家生活中享有任何特殊的权利。只是使他们担负更大的责任。中国共产党的党员必须在遵守宪法和一切其他法律中起模范作用。”1954年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图为会前拟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部分修改稿)。 中央档案馆藏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并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进一步确立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政治制度,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1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它体现了两大原则,即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其将中国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政治制度用根本大法形式确定下来,并指明了为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继续奋斗的正确道路。

详情
当前第23页 共25页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