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 05.06

数字人文赋能档案开发利用 档案数据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将“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列为2024年政府工作十大任务之首。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依托前沿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对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进行系统性、创新性配置和优化组合,能够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从而推进传统生产力跃升,支持高质量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新质生产力的“新”主要体现在生产力基本要素的革新,可拆解为具有善用现代技术、知识快速迭代能力的新劳动者,数据等新型生产要素和新劳动对象,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设备等新劳动工具,适应科技创新新需求的新型基础设施。    运用数字人文理念和技术活化档案数据,既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也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就劳动对象来看,档案数据涵盖历史、文化、艺术、科学等方面的记录,具有广源性、累积性和扩展性等特征,可提供真实完整的数据资源作为新质生产力的生产要素。    就劳动工具来看,数字人文是信息技术和人文学科深度融合的新兴领域,计算机技术思维、数据量化思维推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数字资源的知识化建设,为解决人文研究问题提供知识服务。关联数据、数据挖掘、数据可视化等数字人文技术可为挖掘档案数据的知识价值提供有效工具。    就基础设施来看,传统档案数据化以及原生数字资源存档形成的海量档案数据得到整合与关联,逐步推动全景式资源库建设。开放互联的资源库为档案数据共建共享提供基础设施。    蕴含着知识价值的档案数据、数字人文工具、档案资源库以及掌握数字人文技术的档案资源开发者这4个要素优化组合、共同作用,建立档案数据资源体系,供给高质量数据要素,基于价值挖掘方法释放档案价值,创新档案信息服务方式衍生新型业态,进而驱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中国地方历史文献数据库 图源项目官网利用关联数据进行整合 形成档案数据全景    建设可持续、跨机构、跨领域、开放性的数据基础设施,是文化记忆机构和数字人文领域的共识和发展方向。    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背景下,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数智技术取得革命性突破,这些变革催生海量原生档案资源,并带动档案领域数字化、数据化转型,形成了更多数据态档案资源。    而只有经过筛选、序化和描述,将散乱、多模态的档案数据按照一定的逻辑结构组织成有序化、结构化、系统化的资源体系,才能够快捷精准地获取数据,支持深入地挖掘与开发。    建设全景式资源库,建立档案数据的关联关系,成为档案领域借力数字人文开展档案挖掘工作的重要一环。    从内容上看,有“一内一外”两个面向。    一方面,做好国内各级各类档案机构档案数据资源的整合。通过采集、识别、著录、标引、关联等处理环节,将分散的档案数据整合成资源集成的数据库或语义关联的知识库,从而突破传统物理空间的属地化、层级化保管格局,促进档案数据的整合与共享,真正满足知识服务的需要。如,上海交通大学开发的中国地方历史文献数据库收录了来自浙江、安徽、江西、福建等地的地方历史文献,以地域为连接点形成关联,并从内容特征、物理特征、身份识别特征3个方面标引元数据,提供多元检索和全文检索服务。    另一方面,加快我国流散在国外的离散档案资源的“数字回归”。通过移交离散档案数字副本、构建离散档案数据库等方式,实现离散档案以数字形式回归,达到内容信息回归和利用的目的,既维护我国档案数据资源体系的完整性,也为构建完整的民族记忆充实素材。    从技术上看,多维技术应用日趋成熟。如,本体模型将领域关键概念和术语组织成概念体系,在语义层面为来源各异的档案数据提供了组织框架。关联数据技术则将跨机构跨领域的档案数据组织成计算机可读的语义数据网络,在数据标准描述、多维揭示、资源聚合和知识服务等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等。    全景式资源库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设施,通过实现跨机构、跨领域的互通与共享,为社会公众获取利用、多主体协同开发提供了基础平台。既能促进多主体参与构筑档案数据全景,不断增加资源库的内容数量,又能拓宽开发的思路和方式,带动创新应用链条完善发展,促进开发提质增效,也为和其他领域数据融合应用创造条件,在数据的驱动下推动跨界融合和协同发展。    开放的档案数据平台、协同的开发环境为知识生产创造了无限可能,既扩展了档案数据价值释放的途径,又提升了价值形成的持续性,还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新动力。活化档案数据 释放知识价值    档案数据记录历史发展和社会活动的过程信息,凭借其原始记录性为国家和社会提供可靠的信息,不仅具有重要凭证价值,还具有巨大知识价值。    数字人文为档案数据资源提供重构策略。基于“数据识别—数据组织—数据挖掘与呈现”的档案数据价值挖掘模式,运用数字人文技术,将处于信息孤岛的档案数据组织成语义关联的知识网络,能够推动档案内容信息的知识发现和价值洞察。    如,针对档案文本内容,可运用词频分析、共现分析、聚类分析等文本分析方法,绘制档案信息的词云图、关键词共现矩阵、聚类谱系图等,帮助厘清特定档案中的关键信息、内容要义和语词共现关系。    又如,聚焦档案中的“人、地、时、事、物、情感”等记忆要素,运用社会网络分析、地理位置分析、时序分析、情感分析等方法,可梳理人物网络关系、时空演化、情感倾向、事件脉络等,通过对记忆要素的组织与关联,再现记忆场景,阐释记忆内涵和情感取向。    再如,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引领下,人工智能技术加速发展,语音识别、图像识别、机器学习等技术支持文本类、声像类多模态档案的内容提取和挖掘日益深入,实现多媒体档案数据的检索与利用。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还可提高文本类档案数据实体识别和语义关系揭示的效率。可将真实可靠、完整优质的档案数据作为训练语料,抽取档案内容中的事件、内容摘要等,基于预训练模型和抽取内容数据库,实现根据提问自动完成智能语义检索、智能档案编研、智能数据生成等任务,推动档案数据挖掘的效率提升、深度凸显。    可以看出,作为新质生产力劳动工具的数字人文技术,赋能作为劳动对象的档案数据,推动其挖掘重构、知识化、故事化,既创新价值释放方式,又有力推动价值释放,为发展提供参考信息和决策支持。    一方面,数字人文技术从描述、组织与系统化开发等层面突出了档案数据的知识价值,创新其价值释放方式。通过可获取的途径,传递可理解的档案数据资源,能够降低档案信息获取成本,提供数据资源以支持提高全社会创新效率,加速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另一方面,档案数据中潜藏的知识得到充分挖掘与释放。如,提炼蕴含在档案中的生产方式、技术发展、创新成果等方面的经验或规律,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借鉴与启示,为决策提供依据,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激发创新思维,推动科技进步。创新档案信息服务方式 推动文化服务业态升级    档案数据只有通过知识服务的方式向社会提供利用,才能够真正释放其价值,让其活起来。培育新质生产力的环境下,社会公众的数据意识不断提升,信息需求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精细化特点。基于高质量的档案数据,开发档案数据类产品和服务,成为满足公众日益升级的信息需求的重要途径。    数字人文技术,如可视化技术、虚拟现实技术、沉浸式体验等的发展,为档案数据的服务方式注入新活力,在挖掘内容深度和强化知识属性的同时,兼顾形式的多样性、互动性和可体验性。    数字人文环境下档案数据价值释放的方式有:建设主题数字平台、制作可视化展示项目、设计互动式档案游戏和历史场景虚拟重现等。    档案数字平台。挖掘档案的隐性关系提供资源的关联访问,从外部特征的分类聚类逐渐发展为基于语义的连接整合。    可视化项目。以可视化的方式统一展示多源异构的档案数据,如时间轴、地理信息系统、社会关系网络等,促进档案价值的发现。上海图书馆开发了盛宣怀档案知识库,根据其日记、文稿、信札、电报等记录中的共现关系,绘制可根据时间轴调整的人物关系图,展现不同时期的人物社交网络,便是典型例证。    档案游戏。融入大量互动形式开展沉浸式教育,传播档案知识,因其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和交互体验而提高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如,苏州中国丝绸档案馆打造了“第七档案室”IP,融红色历史、档案知识、解谜游戏等内容为一体,开发了解谜书、大型实景解谜活动、互动密室、剧本杀等剧情联动、类型多样、系列互补的档案游戏。    历史场景虚拟重现。基于多模态档案记忆资源的沉浸式体验,借助VR、数字孪生等技术对历史空间或历史场景进行虚拟复原,拓宽了档案利用服务的深度与广度,带给用户身临其境的历史场景感。如,《古籍寻游记》系列VR纪录片之《居延汉简》,以居延汉简的相关史料、考古遗存等为依托,利用6DoF交互技术、三维重建及视频扫描技术,构建汉代边塞场景,设计劈柴、射击、喂猪等交互动作,再现档案文献中记载的边塞生活面貌以及将士保家卫国经历。    历史场景虚拟重现的方式塑造沉浸式的档案数据呈现空间,再现历史场景,还原档案生成背景或内容背景,融入趣味互动体验表达档案内容知识,激活多感官体验,强化具身认知,破除平面化数据呈现存在的互动壁垒和理解阻碍,推动档案知识理解和价值传播。    数字人文技术创新档案数据呈现形式,推动档案数据从可识别可理解发展为可感知可体验,促进档案数据价值释放。    其一,档案信息服务方式的延展满足社会公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信息需求。依托用户行为、用户画像、用户偏好等数据要素,借助大数据技术深化对用户需求的理解,促进生产端与消费端的匹配,提高整个产业链的生产效率。同时,刺激公众扩大对档案数据知识服务的需求,倒逼档案机构不断提高生产效率、优化服务水平,供给高质量的档案信息产品和服务,推动档案领域实现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其二,档案信息服务方式的创新激发文化服务行业新产业新业态的涌现。借助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动编研、展览等传统的档案信息服务产品转型升级,向沉浸性、互动性、知识性的服务类体验类产品创新发展。同时,注重文化内涵和情感体验的传播,提高档案信息服务产品的附加值,培育强大的生产力潜能,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数字人文赋能之下,档案数据的组织、开发和服务朝着知识化方向深入发展。在档案数据的活化开发中,形成了致力于知识服务的问题导向和借力数字技术的数据导向思维。通过构筑语义关联的档案数据全景、挖掘档案数据中的隐性知识和价值、创新兼具知识性和体验性的档案信息服务方式,档案数据的知识价值得到充分呈现和阐释,既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高质量的数据基础和知识支撑,也通过数据驱动、技术引领、效率提升、服务升级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创造新的驱动力。    (作者王玉珏系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文化遗产智能计算实验室、档案智能开发与服务重点实验室研究员;陈思伶系该院档案学硕士研究生)

详情
...

2024 04.30

持续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

    聚焦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区创建工作,甘肃省张掖市以服务农村基层社会治理试点工作为抓手,狠抓农业农村档案统计报备制度执行,着力推动农业农村档案工作落实落细。志愿者引领小朋友参观村史馆 强圣杰 摄四级联动,统筹部署,构建农业农村档案工作大格局    市委办公室(市档案局)把农业农村档案工作作为重点任务之一,列入全市档案工作规划,纳入档案工作考评体系,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市级各涉农行业主管部门将档案工作纳入议事日程,强化专业档案业务指导,督促各涉农行业及时归档。    各县(区)将档案工作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和经费投入,使档案工作与乡村振兴保持同步。甘州区制定印发《关于推行“村档乡(镇)管”档案工作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编制《甘州区农村档案工作手册》,梳理村级档案目录清单,确保各类涉农文件材料应归尽归。各乡镇均建立档案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确定档案工作主管领导,明确各办(室)、中心、站所的工作责任,配备专兼职档案管理人员至少1名,建立档案综合管理工作机构,形成乡(镇)党委、政府监督,分管领导亲自抓、档案管理员落实做的工作机制,做到工作有目标、事情有人管、落实有人办、质量有保障。各行政村普遍建立由村书记为组长、各社社长为成员、村文书为档案管理员的管理体系,明确档案门类,健全收集、保管、利用等制度,为村级档案工作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协同配合,齐抓共管,织密农业农村档案工作网络    制定下发《农业农村档案统计报备制度》,明确各级、各部门相关职责,建立市、县、镇、村分级管理档案的纵向体制和档案局、馆、室联动配合的横向工作机制,强化组织保障,明确责任任务,共同推动农业农村档案工作落实。截至目前,全市建立乡镇档案室59个,村级档案室771个,馆、室藏婚姻登记、承包地登记、林权登记等23类涉农纸质档案近15万卷172万件、照片档案8134张、录音录像档案872盘,完成重要涉农档案数字化2.2万卷48.7万件。    定期举办业务大讲堂,采取培训会、现场会、观摩学习等形式,常态化开展镇、村档案工作人员业务学习培训,持续提升农业农村档案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和专业水平,不断规范涉农档案管理标准。甘州区坚持“靠前指导、上门服务”原则,选派业务骨干到各乡镇面对面、手把手指导档案业务工作。山丹县与县直涉农主管部门联合办班开展业务培训。高台县利用农村“赶集”时间节点,送档案下乡,大力宣传档案法律法规,增强农村群众的档案意识和法治观念。    市、县(区)档案部门加强同民政、农业、水利、交通、住建、卫健、林草等涉农行业部门的协作联动、密切配合,提前介入、跟进指导,做到乡村振兴推进到哪里、档案工作就覆盖到哪里。联合涉农各行业主管部门强化监督检查,通过执法检查、综合检查、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等级测评等方式,现场指导、跟踪督办,推动各项工作规范建档。试点先行,创新驱动,激发农业农村档案工作活力    把乡镇(村级)档案室建设作为切入点和着力点,按照“分层推进、示范联动、试点先行”原则,推行“村档乡管”试点管理模式,推动乡镇、村级易地搬迁、产权制度改革、农村拆迁、信访、司法等档案规范收集、管理、利用,大力推动乡村档案工作提档升级。截至目前,全市创建乡镇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省一级单位14个、省二级单位12个、档案工作服务农村基层社会治理试点20个,规范整理各类涉农专业档案8.4万卷137万件。提质增效,服务民生,档案助力建设和美乡村    不断加大对农村婚姻社保、教育医疗、劳动就业等方面民生档案的指导力度,加快推进农业农村档案信息化建设步伐,逐步实现数字化管理,推动建成民生档案资源库,持续做强做优民生档案利用服务工作。重点将馆(室)藏重要的、利用率高的承包地登记、林权登记、农村拆迁等民生档案进行全文数字化扫描,将婚姻、低保、社保等档案纳入信息数据服务平台,设置档案查询窗口,真正做到“让信息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截至目前,在便民服务中心设置查询窗口220个,开展查阅利用3000多人次。    在农业农村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中,民乐县深挖金山二号水库等农业农村重点工程项目档案,拍摄了《万水归库》等微视频,并开通“民乐档案”公众号,定期开放涉农部门部分档案。临泽县专门打造了大寨村乡村记忆馆、四坝村知青馆、南台村村史馆、水文化展览馆,助力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截至目前,全市共建立村史馆、传统文化展示场所31个。

详情
...

2024 04.29

推动高质量发展怎么干?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也是湖南锚定“三高四新”美好蓝图、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一年,认真谋划和扎实做好全年档案工作意义重大。湖南省档案馆认真落实全国档案工作会议部署要求,解放思想、狠抓落实,攻坚克难、善作善成,全面提高档案馆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围绕中心大局 让档案工作更有“高度”    一是主动服务重大战略部署。围绕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加强与中部地区省份档案部门的沟通联络,探索开展跨馆利用、资源共享等工作,助力中部地区档案工作融合发展,服务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围绕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建立省市县三级联动机制,持续做好洞庭湖档案的收集整理和开发利用。围绕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与四川省档案馆等联合举办新中国成立75周年长江黄河流域档案宣传系列活动,形成宣传合力。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开展“档案技术下乡村”活动,指导5—7个乡村建立村级档案规范化示范点,以点带面提升乡镇档案工作水平。    二是精准服务省委领导决策。聚焦湖南打造“三个高地”标志性工程、建设“4×4”现代化产业体系、区域协调发展等中心工作,完善工作机制,以内为主、内外结合,加强与市县档案部门、高校、研究机构合作,及时提供档案资讯和参考建议,提升《档案资政参考》编报质量,持续擦亮档案资政品牌。    三是用心服务红色基因传承。围绕新中国成立75周年,举办“新时代新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南重大成就档案展”。围绕抗战胜利80周年,策划筹办大型湖南抗战档案展。推进抗战档案汇编项目,组织编写《国共合作的西南游击干部培训班档案汇编》《湖南地方党组织抗战档案汇编》。编辑《党和国家领导人与湖南档案选录》《洞庭湖档案丛书》《开国牺牲录》《红色家庭档案(毛泽东家庭、贺龙家庭、夏明翰家庭)》《湖南红色典藏(文献、家书)》等红色书籍。继续制作好《湖湘独一档·走近镇馆之宝》系列微视频,让有影响力的红色档案成为党史教育、党性教育、思政教育的“活教材”。站稳人民立场 让档案工作更有“温度”    一是积极拓展服务渠道。进一步做好全国档案查询利用服务平台工作,继续推进“异地查档、跨馆服务”,切实解决异地跨省查阅难题。编辑《中共湖南省委 湖南省人民政府惠民政策汇编》,提升人民群众对惠民政策的知晓度。积极对接“互联网+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和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提供及时便利的咨询服务。    二是加大开放审核力度。根据《国家档案馆档案开放办法》和工作实际,修订《档案开放实施办法》,确保开放安全。健全完善协同审核机制,完善工作流程,加强业务培训,切实提高档案开放会同审核质量和业务能力水平。科学制定开放计划,提升开放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档案文化需求。    三是创新宣传形式。开通省档案馆抖音号,适时发布档案文化宣传系列短视频。设计制作推出种子纸、鼠标垫、文化袋等文创产品。开展“6·9”国际档案日、档案馆开放日等主题活动,邀请媒体、市民、学生等走进档案馆,近距离感受档案文化。省档案馆举办“袁隆平与杂交水稻档案陈列展” 李 栋 摄持续强基赋能 让档案工作更有“力度”    一是抓好《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条例》学习宣传。组织参加学习宣讲,深入学习领会《实施条例》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提升全馆干部运用法治思维推动事业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利用“湖湘档案”微信公众号、馆网站积极转发阐释文章。将《实施条例》学习纳入档案从业人员业务培训、国际档案日宣传活动内容。积极配合省档案局做好《湖南省档案管理条例》立法项目调研和修订工作。    二是抓好业务建设评价反馈意见整改落实。对照国家档案局即将下发的业务建设评价反馈意见,坚持“当下改”与“长久立”相结合,做好业务建设评价“后半篇文章”。对能够立即整改的,加强组织领导,细化分解任务,明确时间节点,抓实抓细整改落实。对需要长期整改的,结合评价标准和要求,制定五年业务工作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以改促建全面提升业务水平。    三是抓好信息化转型。坚持创新引领和科技赋能,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档案保护、开发、管理等领域的应用。坚持“存量数字化、增量电子化”,持续提升馆藏档案数字化率。做好馆藏资源管理系统、电子文件接收与保存系统、开放档案利用平台等信息化系统的优化升级和推广应用。推进数字化成果向数据化转型,开展现有数字化成果全文识别。深耕资源建设 让档案工作更有“深度”    一是推进重点领域档案归集工作。认真贯彻中办、国办《关于加强重特大事件档案工作的通知》及省两办《关于加强全省重大会议活动、重特大事件和重点建设项目档案工作的通知》,积极做好习近平总书记来湘考察相关档案收集工作,推进第三届中非经贸博览会、湖南省第一第二届旅游发展大会等重大活动和突发事件档案接收进馆。做好主题教育档案收集整理和移交进馆。跟进做好湖南新一轮机构改革档案收集。    二是加大特色档案征集力度。围绕“四史”、湘籍院士、知名文艺家、家风家训家规等主题,深挖线索,广泛征集,构建具有湖湘特色档案资源体系。开展“湖湘工匠年度人物”“档案见证历史——乡村振兴工作实录”口述史料采集,及时留住不可复制的珍贵记忆。    三是提升档案接收质量。完善省档案馆接收实施细则,制定《2024年—2027年档案接收工作计划》,启动新一轮省直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的档案接收工作,确保应交尽交、应接尽接。进一步规范电子档案接收流程,加强接收检测,确保接收质量。推广应用电子文件接收与保存系统,推进电子档案在线接收,逐步形成以数字资源为主导的资源体系。强化支撑保障 让档案工作更有“稳度”    一是强化政治保障。把“档案工作姓党”原则贯彻落实到全馆工作全过程各方面,引导干部牢固树立档案馆是政治机关的意识。巩固拓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成果。强化理论学习,提升政治能力和水平,切实推动把“第一议题”转化为“第一能力”。    二是强化人才保障。坚持“实干实绩、有为有位”用人导向,加大优秀年轻干部选拔培养力度,统筹用好各年龄段干部。充分发挥“三支人才队伍”的跟踪培养和使用管理,鼓励参加各类培训比武,培育更多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坚持严管与厚爱相结合,综合用好公务员平时考核、年度考核、及时奖励等措施,强化正向激励。加强对省档案学会建设指导,积极开展档案培训、论文评选、文化交流、学术研讨等工作。    三是强化安全保障。进一步提升安全意识,落实安全责任,一体推进政治安全、信息安全、意识形态安全、保密安全、生产和消防安全等工作,巩固平安建设成果,确保万无一失。高标准推进新馆建设,不断改善档案保管条件,夯实安全保障基础。

详情
...

2024 04.28

记录·留存:霭里村

    近日,安徽省南陵县霭里村,春雨过后,山色清新,林木葱茏,油菜花黄,整个场景如同一幅春日山居图。近年来,全国文明村霭里村以生态保护为基础,以经济发展为支撑,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融合绿水青山、田园风光和乡土民俗等旅游资源,大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绘制出了社会主义农村的美丽画卷。

详情
...

2024 04.26

《北京档案》创刊40周年座谈会举行

    本报讯 近日,《北京档案》杂志创刊40周年暨出版400期座谈会在北京市档案馆举行。中央档案馆副馆长、国家档案局副局长林振义出席会议并讲话。市档案馆馆长、《北京档案》编委会主任程勇主持会议,并向受聘编委颁发聘书。    会上播放了《芳华四十 与档同行》专题片,回顾了杂志创刊40年来的发展历程。与会嘉宾认为,《北京档案》记录首都档案事业发展历程,宣传首都档案事业发展成就,经过40年的不懈努力,形成了浓郁的档案专业特色、首都地方特色、历史文化特色,在繁荣档案学术、指导档案实践、传播档案知识、推广档案文化、促进档案事业发展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程勇表示,《北京档案》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和对档案工作重要批示精神,总结经验、守正创新,以首善标准扎实做好档案宣传工作,加强思想引领、把牢政治方向,不断提升期刊质量和水平,进一步增强杂志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更好地发挥刊物对全市档案工作的指导和服务作用。    《北京档案》创刊于1984年,由市档案馆主管、市档案事业发展中心主办,是全国档案事业类核心期刊。创刊以来,坚持“政治立刊、质量兴刊、特色强刊”的办刊理念,着力提升办刊水平,聚力打造特色精品,形成了集新闻性、学术性、业务指导性、知识性、文化性等特色于一身的办刊风格。

详情
...

2024 04.25

内蒙古 开展信息化建设提质增效三年行动

    本报讯 近日,内蒙古自治区印发《档案信息化建设提质增效三年行动(2024—2026年)实施方案》,对加快推进全区档案信息化建设,推动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创新发展提出具体要求。    《实施方案》从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实施步骤、资金保障、有关要求5个方面作出规定。强调要充分发挥自治区档案信息化奖补专项资金示范带动作用,以加强档案数字资源和数字档案馆建设为抓手,持续加大信息化支持保障力度,着力解决全区档案信息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明确到2026年底,全区档案信息共建共享共用更加充分,数字资源建设水平、利用服务能力、信息化和现代化程度达到新水平。各级档案部门要提高政治站位、强化组织领导,加强监督指导和工作统筹,积极推动构建档案管理和服务新模式,持续提升全区档案信息化水平。

详情
当前第2页 共167页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