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 03.20

强基聚力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应急管理实践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加强应急管理档案工作,推进科学、规范管理,更好服务应急管理事业高质量发展,2023年5月,应急管理部与国家档案局联合制定印发了《应急管理档案管理规定》。这是统筹应急管理系统档案工作、明确档案工作机制和责任、涵盖档案业务各方面要求的基本制度,对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档案工作重要批示精神,推动应急管理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服务保障中国式现代化应急管理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一年来,在应急管理部党委的领导下,在国家档案局的指导下,应急管理系统各单位积极宣贯、认真落实,以体制机制建设为重点,以档案资源建设为基础,以确保档案安全为底线,以建强人才队伍为支撑,推动《规定》在应急管理系统落地生根,引领保障应急管理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完善体制机制 档案治理工作不断深入    坚持党管档案工作,强化组织领导。《规定》以系统思维构建档案治理格局,在遵循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下,应急管理部和部管局、部属事业单位、地方应急管理部门,与档案主管部门分工协作,理顺了关系,明确了责任。应急管理系统各单位加强档案工作组织协调,全部建立了由分管档案工作的单位负责人、办公室(综合部门)及相关部门分工负责的档案工作机制,建立和落实档案工作责任制,协调处理档案工作中的重要事项。    构建协同联动的档案工作体系。各单位立足应收尽收、应归尽归,建立以综合部门或档案部门为中心的档案业务工作网络,系统收集文书、科技、音像、实物等各门类档案,积极探索网页信息、社交媒体、业务数据等电子文件、数据归档工作。应急管理部加强与部管局、部属事业单位和地方应急管理部门的档案业务联系,充分发挥专业指导、督促协调作用,激发各环节主体活力,推动档案工作协同联动高效开展。    扎实推进应急管理档案制度体系建设。以新修订档案法为遵循,以《规定》预先规划的政策空间为基础,应急管理部相继组织制定印发《应急管理部机关档案分类方案、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档案保管期限表》《应急管理部档案安全工作管理办法》,起草制定《应急管理部门重特大灾害事故档案管理办法》,示范带动部系统各单位持续完善细化各项档案管理制度,切实筑牢档案治理根基,提升档案治理效能。统筹优化管理 档案资源质量全面提优    统筹重要档案信息资源管控。《规定》立足于部档案馆作为应急管理档案安全保管基地和利用服务中心的职责定位,对应急管理系统重要档案数据汇交作出安排,统筹规划、分类推进、精准施策,目前已启动部属事业单位档案目录数据缴送备案工作,以此推动各单位整理好、留存好档案资源。    从源头加强特色档案资源管控。坚持应急管理工作开展到哪里、档案收集和征集工作就跟进到哪里。部档案馆牵头创造性开展特别重大灾害事故档案收集,第一时间跟进灾害事故调查现场档案资料服务保障,推进源头收集、前端整理和后端工作融合,为落实国家有关重特大灾害事故档案数据汇交要求,总结转化可复制、可推广的研究成果和规范标准。    强化数字档案资源管控。应急管理部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顶层设计和示范带动,基于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重特大灾害事故档案数据总库,向部管局、部属事业单位、地方应急管理部门开放应用。将部机关数字档案室建设纳入“十四五”公共安全保障工程总体部署,改造OA办公系统归档功能,对接互联网+政务服务系统、新媒体采集平台,采取档案电子化和纸质档案数字化并举,以上率下、层层推进各单位信息化建设和数字档案管理。履行主体责任 档案安全体系更加巩固    收、管、用全过程安全。各单位全面履行档案安全主体责任,将各门类档案集中统一管理作为安全管理工作的起点,认真落实档案安全管理规定,配齐配全档案安全基础设施,严格库房精细化、规范化管理,定期开展安全巡查,加强档案信息安全管理和数据备份,完善档案利用审批、利用过程监督等工作流程,形成“处处明责任、时时有监管、人人保安全”的管理模式,确保档案收、管、用全过程安全。    安全措施全方位覆盖。将关于应急管理档案安全工作的要求纳入《规定》,形成制度安排,一体贯彻落实。应急管理部办公厅、档案馆组织专业力量开展档案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整治,部属事业单位累计排查隐患880项,已完成整改863项,部管局在各自分管领域推进相关工作。各单位将档案工作纳入发展规划,将档案工作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有力推进档案安全责任意识和风险防范能力提升,确保安全措施全方位覆盖。    实体和信息全时空绝对安全。《规定》从制度制定、应急预案和应急演练、档案库房、档案服务外包、网络和信息安全以及宣传培训等多维度推进档案安全体系建设。部系统各单位均围绕加强档案安全、档案利用、应急管理等建立了一系列制度。目前,已有91%的单位制定了应急预案,79%的单位定期组织开展应急演练,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对数字化服务机构、加工场所和设备的安全监管,筑牢制度、实体、网络、系统、数据“五位一体”安全屏障,确保档案实体和信息全时空绝对安全。坚持人才强档 档案队伍呈现新气象    突出政治引领,强化学习教育。将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和档案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纳入档案业务培训课程。深入挖掘红色档案资源,把编研成果展示搬进学习课堂,充分发挥红色档案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中的教育引导功能。    扩大培训覆盖,提升责任意识和履职能力。落实《规定》要求,将档案基础知识培训纳入新录用人员入职培训和办公室主任培训,有力推动干部提升“对历史负责、为现实服务、替未来着想”的档案价值认知,切实增强归档责任意识。部档案馆落实培训指导责任,针对部机关、部管局、部属事业单位、地方应急管理部门,以集中培训、“一对一”培训和现场实践教学相结合,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角度的培训,切实增强档案干部履职能力。    充实档案工作力量,激发队伍活力。立足事业发展,统筹做好人才引进和培养,鼓励专业人才参加全国档案系统“三支人才队伍”选拔,应急管理系统有4人分别获评国家级档案专家储备专家、全国档案工匠型人才、全国青年档案业务骨干称号,有效激发档案人员荣誉感和事业心。部系统各单位均配备了档案工作人员,中青年成为主力军,为档案工作固本强基、创新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风正劲足自当扬帆破浪,任重道远更需快马加鞭。新时代新征程上,应急管理系统各单位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档案工作“四个好”“两个服务”重要批示精神,推动《规定》各项要求落到实处,为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应急管理实践贡献档案力量。   

详情
...

2025 03.19

记录·留存:南水北调工程

    南水北调是跨流域跨区域配置水资源的骨干工程。其中线一期工程的正式通水直接改善了京津两大城市和沿线城乡居民的吃水质量,受益人口达7900万人,同时也成为了雄安新区的主力水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提供了可靠的水资源支撑。此外,南水北调工程还发挥了重要的生态补水功能,为永定河、京杭大运河、滹沱河、大清河(白洋淀)等重要河流补水,让断流了几十年甚至近百年的河流实现全线通水。图为正在输水运行的南水北调中线河北石家庄段滹沱河倒虹吸和退水闸工程。

详情
...

2025 03.18

北京朝阳 数据“可视化” 服务“加速度”

    北京市朝阳区是“四个中心”功能建设的重要承载地、首都经济发展的主阵地和基层社会治理的实践地。近年来,全区将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主基调,主要经济指标稳居全市前列。但受国内外大环境变化、新冠疫情等因素影响,现有区域经济工作中存在一些亟待破解的痛点、难点和堵点问题,如经济领域数据分布碎片化、互通共享不足等,加之缺乏多维度、多种类数据全景展示研究,数据应用价值挖掘深度不够,综合应用能力有待增强。    作为统筹协调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部门,为创新推动档案信息数字资源共享利用,朝阳区发改委专门搭建了“城市经济大脑”(以下简称“大脑”),助力智慧城市建设。    “大脑”整合了全区经济方面的历史数据资源,目前,已归集了全区市场监管局、税务局、统计局、人社局、发改委等十余个部门的业务数据以及企业相关数据近2亿条。为了让数据“动起来”,以可视化的形式全面、动态展示全区主要经济指标运行情况,实行动态管理和服务,并建立起以数字化工具为抓手的区域经济发展指挥调度工作体系。同时,建立分类分级的数据授权及展示机制,做到敏感数据“可用不可见”、账号访问和功能使用全程留痕可追溯,在深化数据融合应用的同时保障数据安全。“大脑”的建立,不仅为区领导决策及部门工作提供了可视化、个性化、便捷化的信息服务,也带动了经济工作数字化转型并取得突出成效。    在经济运行方面,“大脑”辅助监测全区整体经济发展情况,对GDP、财政收支、投资等10项主要经济指标进行动态监测,并与20余个对标城市及区域进行对比展示,为精准调度经济运行提供数据支撑。在重点企业服务方面,聚焦14类1.8万家重点企业,全面厘清企业发展脉络、经营行为等情况,动态跟踪企业发展及异动情况,为服务重点企业提供信息支撑。在招商引资方面,建立招商引资标准化管理机制,实现项目入库、跟踪、落地、成效分析的全过程线上管理,招商工作管理效能大幅提升。2023年,全区完成年度新增入库项目1284个,位居北京市第一,落地壳牌新能源科技等97个注册资本过亿元企业。在政策服务方面,汇聚300余条国家级、北京市及朝阳区产业发展相关重点政策,形成切实有用的政策“工具箱”,为一线经济工作者及重点企业、重点商务楼宇和重点园区提供参考。    2024年是朝阳区建区66周年。66年来,朝阳人奠基立业、开拓创新,铸就了高质量发展的基石。区发改委将持续打好“档案利用+数据治理”组合拳,从档案中汲取前行的智慧和力量,提升“大脑”对全区经济发展的支撑和统筹功能,推动朝阳发展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机!

详情
...

2025 03.17

弦歌不辍传新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1998年10月,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习近平到建阳考亭书院调研,当得知南平不仅保存了相关史料,还成立了朱子文化研究会,着力传承保护弘扬朱子文化,他语重心长地说:“你们有这些文物史料,要加强保护和传承。”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担负好新的文化使命,南平市档案馆充分挖掘档案工作的文化属性,以高度的责任感大力推动地方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担起使命,全力做好闽北文化留存    近10年来,全市档案系统投入资金400余万元,抢救保护了一大批新中国成立前的珍贵历史文献。加强茶文化、朱子文化、闽越文化等相关资料的征集,收藏市茶业协会《南平茶志》,全面展示闽北茶业的历史和发展状况。珍藏首部以展示中华朱子理学文化、传播中华理学文化精神为重要内容的大型理学典籍全书《朱子文化大典》。征集到明朝崇祯十年的地契、民国时期武夷山大红袍一等奖奖状、清代政和怡蘭白茶装箱图等珍贵文献资料。收藏《金匮要略(歌括)》以及欧阳修作序、朱熹作跋的《杭永老谱》等百余册古志书和珍贵族谱。征集到教会钢琴和传统戏剧服饰等实物档案。    为留住逐渐消失的闽北方言,先后多次组织工作人员赴浦城、建瓯、延平、邵武、武夷山等地收集辨识度强的传统方言影像音视频资料200余条,累计时长2100分钟93GB。深入挖掘保护方言文字资料,目前收录有政和县的《六音字典》、闽北北方方言南平话、建瓯方言、闽北客赣方言邵武话、顺昌话、闽北吴方言浦城话等有关语音、词汇、语法的文字记载。守望乡愁,积极推动闽北文化保护水面上的诗篇——闽北古廊桥 王世亮 摄    征集《闽北古廊桥》《闽北木拱廊桥》《记忆与思考——闽北古建筑:古村落摄影作品集》《守望乡愁——闽北最后的古村落》等数十部关于廊桥、古民居的书籍、画册。精心编辑《闽北廊桥》《家园记忆》(1、2两册)等图书,直观地展示闽北古建筑的悠久历史和建筑技艺,吸引更多人关注、支持古建筑的保护和传承。    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一些乡村的村容村貌、风俗古迹和传统文化正渐行渐远。为了传承乡村文明,留住老百姓的乡村记忆,2016年起,市、县两级档案馆在延平剧头村、顺昌张墩村、浦城水东村、光泽桥亭村、邵武故县村、松溪大布村6个村开展乡村记忆档案示范村建设并建成乡村记忆档案馆。生动的生产生活实物档案,加上图文并茂的展板,从古厝、文物、民俗等多方面展示乡村厚重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习俗,让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征集记录全市城乡记忆的老照片500余张,举办“新面貌老记忆”“老照片记忆”“见证南平百年岁月”“城市记忆”等专题照片展,让市民在城市迅速发展的今天,回望来时路,不忘初心、勇毅前行。征集知青照片200余张,举办“知青岁月”图片展等,留住20世纪六七十年代知识青年难忘的峥嵘岁月。坚定自信,持续推动闽北文化传承    当前,市档案馆正着手打造“四史”学习教育平台,积极做好地方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的挖掘与传播,努力融入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发挥馆舍优势,创建“四史”展示平台。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中小学生档案教育社会实践基地的作用,以市档案馆纳入福建省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为契机,对“四史”教育内容进行重构、功能进行集成,创建集中展示平台。目前,主要功能区有“闽北党史纪念馆”“图说南平”历史文化展厅、多媒体报告厅、公共书吧。“闽北党史纪念馆”“图说南平”两个展厅展陈内容各有侧重、相辅相成;公共阅览书吧以集中展示馆藏“四史”书籍和南平革命历史书籍为主,分类摆放;多媒体报告厅功能齐全,可播放多部我国革命战争年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的闽北影片。    挖掘馆藏资源,丰富“四史”教育内容。充分挖掘馆藏资源,征集、接收新中国成立以来反映南平社会发展的图书、报纸、影像等资料,编印《闽北英烈》《〈闽北党史回忆集〉选辑》等系列党史书籍,以及《南平市改革开放40周年重要文件选编(上、下)》《南平中心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文件选编(1995—2019)》等资政文件汇编。制作“抗战时期的闽北”“闽北解放”等电子图片展。针对中小学生、干部群众和离退休人员等不同群体,专门定制个性化的“四史”学习“套餐”,丰富学习方式,夯实学习成效。    线上线下结合,构建“四史”互动窗口。充分发挥媒体矩阵宣传功能,利用微信公众号、多媒体报告厅、公共书吧、LED显示屏等,对“四史”学习教育进行宣传。自2023年4月对外开放以来,通过线上预约、线下参观方式共接待群众4000余人,引领大家以史为鉴、以史为师、以史为镜,“四史”平台宣传教育初见成效。在微信公众号开设“四史学习”专栏,向公众推送各类学习知识,努力打造具有南平特色的线上活教材。目前,正结合开展党纪学习教育,继续丰富学习内容,创新学习方式,不断提升教育成效。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站在新起点上,南平市档案馆将充分发挥档案工作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中的作用,坚持守正创新,赓续历史文脉,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档案力量。

详情
...

2025 03.14

记录·留存: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

赣州市金岭学校学生在犹江绿月茶园开展研学活动。 肖鸿康 摄    江西省上犹县是“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茶叶种植面积11万亩。近年来,该县以茶产业链为纽带,大力发展“茶产业+旅游”“茶产业+研学”模式,并融合茶文化、奇石文化、客家文化等多种元素,打造了梅水园村、油石笔架山等集茶叶种植、体验、观光于一体的研学精品点。

详情
...

2025 03.13

浙江湖州 “馆室一体”提升档案治理水平

       本报讯 近期,浙江省湖州市档案馆通过全省首批“馆室一体化提升”工作评估。通过一体化提升,市档案馆实现档案业务可管、流程可控、档案数据可查全闭环管控,完成室藏档案目录全文挂接1.78万卷14.3万件。充分发挥“局馆+协作组”机制优势,通过“集中指导+上门服务”的形式,开展集中业务培训和点对点指导服务,完成31家档案移交单位2.69万件到期馆藏档案开放会审,并推动专题档案库建设。打通全市馆际、馆室间查档渠道,加快推进档案资源开放力度,建立馆藏档案资源返还、开放档案共享、馆际民生档案共享机制,进一步扩大档案资源的跨层级、跨部门共享范围,共享全市民生档案目录195万条。 

详情
当前第15页 共26页

回顶部